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综合新闻

经济稳 生态优 民生实 丨 内蒙古“十四五”规划交出亮眼答卷

  11月4日,内蒙古自治区“完成‘十四五’规划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首场——“践行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绘制现代化宏伟蓝图”专场在呼和浩特市召开。发布会上公布内蒙古“十四五”规划实施取得决定性成果,5年前制定的各项主要指标总体进展良好,内蒙古经济在负重承压中稳中向上,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高质量发展实现“三个新跃升”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跃升

  自2021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2万亿大关后,内蒙古经济总量持续攀升,2024年更是突破2.6万亿,时隔5年重新回到全国中游;

  “十四五”前4年GDP年均增速6.1%,比全国高0.6个百分点;

  2024年人均GDP突破11万元大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5倍;

  2022~2024年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增速排名从2020年的全国倒数第3位跃升至正数第2位,一大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项目、惠及千家万户的优质工程集中落地,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驱动实现新跃升

  “科技兴蒙”行动深入实施,2022年,内蒙古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水平首次进入全国中等创新地区行列;

  成功研制全球最大容量构网型储能样机、全国首台“零碳排放”重型矿用卡车、首套煤矿5G智能控制终端等;

  国内首条年产20万吨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生产线全线贯通;

  全球最大绿色氢氨项目在赤峰实现100%绿电制氢;

  全球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稀土冶炼分离项目在包头投入运行;

  全球最大BDO一体化生产基地在乌海加速建设。

  产业结构优化实现新跃升

  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基本确立。

  煤炭年产量稳定在10亿吨以上,外送占比稳定在60%以上,保障了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省份的煤炭供应;

  外送电量占比稳定在40%以上、占全国外送电量六分之一以上,连续20年居全国首位;

  新能源发展跑出“加速度”,全球最大规模的“沙戈荒”风电光伏基地在库布其沙漠深处拔地而起;

  乌兰察布“草原云谷”不仅汇聚数据,更成为绿电消纳的典范;

  全国首个万吨级新能源制氢项目在鄂尔多斯成功投产,打通了“绿电”到“绿氢”的转化链条;

  2024年底,内蒙古新能源总装机达到1.35亿千瓦、超过火电装机,新能源新增装机、总装机、发电量均稳居全国第一;

  包头稀土高新区加速向“世界稀土之都”迈进,稀土新材料产值占全国比重持续领先,产业链不断向下游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质增效,绿色、有机、纯天然的“蒙”字标产品市场美誉度和竞争力与日俱增。

  2024年,粮食产量达到820亿斤,全国排名第六,可满足4亿人1年的口粮消费,牛奶产量全国第一,实现了“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牛羊肉产量稳居全国首位,全国近一半的羊绒出自内蒙古,农业从种植到收割九成靠机械完成。

  精心谋划10大产业集群、21条产业链,钢铁、有色、化工等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蹄疾步稳。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算力和智算规模居全国首位,生物医药、现代装备制造、低空经济不断拓展新赛道,新质生产力正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生态屏障筑就“三个持续向好”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平持续向好

  “十四五”前4年,累计完成造林2202万亩、种草8000万亩、防沙治沙4319万亩,规模均居全国首位,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实现“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

  深化重点行业治理,实施生态补水、内源治理、生物多样性恢复等系统工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6%,黄河干流内蒙古段水质连续5年稳定在Ⅱ类优良水平,“一湖两海”重现碧波荡漾。

  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持续向好

  实施一系列节能改造和清洁能源替代,统筹节能降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前4年,内蒙古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6.8%,以年均1.4%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GDP增长。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持续向好

  率先推进可再生能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林沙产业、生态旅游、碳汇经济;

  建立覆盖内蒙古全区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体系,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管控制度,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格局基本形成。

  民生福祉取得“四个显著提升”

  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效能显著提升

  内蒙古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实现了从“巩固输血”到“强化造血”的根本性转变;

  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脱贫群众稳定增收;

  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协同发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

  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协同推进。

  基本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十四五”以来,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03.8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了2.26,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内蒙古基本民生保障标准全部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615.3亿元,较2020年增长了854.8亿元;

  落户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投用8个国家级和25个自治区级临床重点专科,“流动诊疗车”“远程会诊”成为农村牧区新场景;

  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95%以上;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从“十三五”末的0.8个跃升至现在的4.5个以上,增长率全国领先。

  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显著提升

  “四横十二纵”综合交通主骨架建成率达到84.3%,综合交通网里程达到23.8万公里,内蒙古自治区东西高速公路大通道全线贯通;

  民用机场达到46个,覆盖全部盟市,“空中道路网”越织越密;

  建成17条新能源外送通道,6条“沙戈荒”大基地配套外送通道纳规,电力外送能力达到7500万千瓦,居全国第一位;

  引绰济辽工程隧洞段全线贯通,水利基础设施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支撑的跃迁;

  边境线上的农牧民彻底告别了“信息孤岛”时代。

  文化体育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升

  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城乡,三级公共体育设施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旗县级全民健身中心全覆盖;

  乌兰牧骑将党的声音和关怀送到草原深处;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内蒙古段)、红山遗址群、万里茶道(内蒙古段)让历史文脉在北疆大地焕发新生;

  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点燃全区人民的冰雪热情;

  蒙超联赛实现赛事引流到消费升温的全链条发展。

  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迈上新台阶

  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

  成立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以“尊重”“信任”护航民企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56%;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全区政务事项支持全程网办率从2020年的52%上升至97.4%,“一网通办”“蒙速办”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

  打破要素流通隐性壁垒,多边交易机制不断完善,电力市场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稳步推进

  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202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比2020年翻了近一番,中欧班列运行线路覆盖国内22个省区市的64个城市,连接境外10个国家的22个终点城市;

  “十四五”以来累计到发中欧(亚)班列1900列;

  全区12个公路口岸,实现了海关、边检等部门监管信息“一体化采集、一站式查验”,货物进出境进入“读秒”通关阶段,策克口岸AGV无人驾驶跨境运输,成为全国智能化跨境运输新模式的成功典范;

  2024年,口岸货运量达到1.23亿吨,创下历史新高,继续领跑全国边境陆路口岸。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

  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20年的67.48%提高到2024年的70.73%,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呼包鄂乌高质量发展步入快车道、东部盟市振兴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西部盟市转型发展步伐加快;

  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以京蒙全面合作为抓手,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全面深化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开创了“绿电跨区直供”新模式,区域间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深化拓展。

  安全稳定大局持续巩固  “模范自治区”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大力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让各族群众邻里相亲,共同编织安居乐业的幸福网;

  兴边富民行动深入开展,守边戍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巩固和发展了民族团结进步、边防稳定安宁的局面。

  社会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平安内蒙古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较“十三五”提高7.8个百分点,群众日子过得踏实安心;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更加健全,信访总量稳步下降,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边境地区“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高效运行,筑牢了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风险防范化解有力有效

  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将内蒙古近一半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这些高标准农田贡献了内蒙古73%的粮食产量;

  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3767万亩次,占黑土耕地面积的85%;

  近五分之一的盐碱化耕地经过改造,从“不毛地”变成“希望田”;

  积极稳妥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实现了内蒙古债务风险降级,金融领域改革化险深入推进,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加快处理。

  (文/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首席记者  王树天)

编辑:梁波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