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北疆观察

“一日修井”中的治理启示

  日前,有群众反映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的一个快速路出口弯道处,有一个破损的管道井,给群众出行带来安全隐患。接到群众反映后,相关部门迅速修复了该管道井。这种“一日办结”的效率,不仅解决了市民出行的“心头忧”,更彰显了城市治理的温度与担当。

  为何一处管道井的修复格外牵动人心?这处破损管道井藏在快速路出口的弯道里,本就属于视野盲区,车辆拐弯时,驾驶员的注意力多被路况、来车分散,很难留意到脚下的“陷阱”。对市民而言,它关乎日常出行的安全;对城市而言,它更是治理细节里的“微表情”,藏着市民的安全感与信任感。

  康巴什区相关部门的迅速应对,恰恰击中了民生治理的核心。康巴什区相关部门的没有把小隐患当小麻烦、没让小诉求慢处理,而是用“马上就办”的效率解决问题,用“事事有回应”的态度接住民心。这种不轻视细节、不怠慢诉求的自觉,正是城市治理温度的直接体现,让市民真切感受到自己的担忧有人听、自己的需求有人管。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件事的圆满解决,是群众参与、媒体搭桥与政府作为三方同频共振的结果。若没有市民主动站出来当城市的“监督员”,把弯道里的隐患及时反馈,这处风险可能会潜伏许久;若没有媒体搭建起“民意直通车”,一边倾听群众呼声、梳理核心诉求,一边快速对接职能部门、传递治理需求,市民的担忧可能只是“石沉大海的吐槽”;若没有政府部门保持开放心态、锻造高效执行力,把媒体传递的群众呼声快速转化为行动,这份关切也只能停留在“纸上”。正是群众敢发声、媒体善传声、政府快办事,才让城市治理不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三方携手的“协奏曲”。

  当每一个破损的井盖都能被及时修复,每一条模糊的斑马线都能被重新施划,每一次群众的呼声都能被认真倾听,这样的城市才能真正成为让人安心、暖心的幸福家园。“一日修井”的实践,正是暖城鄂尔多斯传递给外界的一张治理名片,为更多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民生治理样本。(王慧丰)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