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北疆观察

儿童APP不是法外之地

  日前有网友反映,打开宝宝巴士旗下一款“宝宝巴士儿歌”APP时,开屏会跳转到含有成人内容、低俗擦边直播等不适合儿童观看的第三方广告。对于公众质疑,官方客服回应,非会员状态下APP内确实会展示由第三方平台投放的广告,虽然平台会进行审核但难免疏漏,出现低俗等不适宜的广告属于异常情况,将反馈处理。

  宝宝巴士的主要用户群体是0-6岁的学龄前儿童,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缺乏对不良信息的辨别与抵御能力,那些含有成人内容、带诱导性的文案,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损害心理健康。这个阶段的孩子连字都认不全,根本就分不清内容和广告,更不用说那些被“精心”伪装的跳转和下载陷阱了。网上就有很多家长吐槽,自己的孩子在误点广告后,手机自动下载安装了多款APP,内容不堪入目。

  儿童应用软件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广告法中有明确规定,广告的制作和发布方要加强审核,确保广告中不得含有淫秽、色情等内容。如今,宝宝巴士将问题和责任归咎于第三方平台和审核疏漏,根本就站不住脚。儿童APP不是法外之地,利用平台优势承揽广告无可厚非,但如果放任低俗广告进入,那就不仅是将商业利益凌驾于儿童权益之上,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漠视。

  本应充满童趣的动画内容平台,竟成了不良信息的温床。这种荒唐的“跨界”不仅让人瞠目,更像一记警钟,敲醒了我们对儿童数字安全的盲目信任。专为儿童开发的APP并不意味着绝对安全,我们不禁要问,类似的APP中还有多少隐形陷阱?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成长环境容不得半点马虎。宝宝巴士事件不应仅是一时的舆论风波,而应成为整个行业刮骨疗毒的契机。只有让法律之剑高悬,让企业真正将儿童安全置于利润之上,我们的孩子才能在数字世界中安全遨游。(张明博)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