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尼特右旗大红山。(苏尼特右旗委宣传部供图)
在祖国北疆的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有一抹红色基因浸润的“红”,流淌在各族人民血脉之中。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这里是乌兰牧骑的诞生地,九名队员、两面幕布、三盏煤油灯,便开启了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红色文艺征程。这里是“国家的孩子”的温暖家园,草原母亲用无私大爱,书写了超越血缘的感人诗篇。这里是“红书包”精神的发源地,小小的书包装载着知识与希望,穿梭于蒙古包之间,传递着党的声音与关怀。
乌兰牧骑的歌舞、“国家的孩子”的笑声、“红书包”里的书香,共同交织成苏尼特右旗独特的红色印记,诠释着这片草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内涵。
轻骑载艺 文韵悠长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称赞“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
“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的嘱托,正是乌兰牧骑半个多世纪坚守的初心写照,也让“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旗帜在苏尼特草原上始终高高飘扬。
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嫩芽,自诞生之初便镌刻着鲜明的红色基因与深厚的为民情怀。
1957年6月17日,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在苏尼特右旗正式成立,九名队员高举旗帜,开启了披星戴月送文化、送服务的征途。
走进乌兰牧骑展厅,手绘地图格外引人注目。地图上星罗棋布的红点,记录着他们一路撒下的文艺星火。
当年下乡演出,艰苦条件下,队员们辗转跋涉,马车进不去的地方,他们就徒步走到农牧户家,不仅送去歌声,还帮助农牧民辅导知识、剪羊毛、理发、修收音机……
在阿其图乌拉苏木,“乌兰牧骑井”涌泉至今。1964年,乌兰牧骑队员们白天帮助牧民打井,晚上演出,历时一个多月解决了当地牧民用水难题。
作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乌兰牧骑曾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84年,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典时,以一曲《赞歌》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中指出:“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牢记嘱托,创新不息。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副队长吉日嘎拉介绍:“2017年以来,队员们创编了好来宝《乘爱启程》、歌曲《乌兰牧骑井》、舞蹈《总书记的回信》等150个深受农牧民喜爱的文艺作品,荣获30余项奖项。”
历经风雨不改其色,红色基因在创新中永续流传,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薪火相传,始终把“为人民服务”写在旗帜上,随时代发展不断创新服务形式,现推出“志愿服务+政策解读+文艺辅导”等形式,把“舞台变讲台”“演员变教员”,持续推进党的理论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
深情哺育 大爱无疆
乌兰牧骑的歌声还未飘远,另一曲生命的赞歌,已在这片草原上悄然响起。
1958年至1963年,我国南方地区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大量孤儿面临生存危机,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危急关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主动担起责任,决定接收这些孤儿。尽管当时的内蒙古也同样经受着困难时期的严峻考验,但各族干部群众仍义不容辞地担起了这份国家责任。
苏尼特右旗闻令而动。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仅用三天时间,便将温都尔庙改建为临时保育院,筹措医疗器械、奶粉、被褥,紧急调配医护人员,以最快速度建成一座温暖的中转站。
1958年9月底,304名“国家的孩子”分批来到苏尼特右旗,是当时内蒙古接收“国家的孩子”数量最多的旗县。
草原母亲用柔弱的肩膀和博大的胸怀,担起了国家的重托,用奶汁哺育了“国家的孩子”,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大爱之歌。
牧民南斯勒玛在1962年赶着勒勒车走了一整天来到保育院,收养了那个对她笑的女孩,并给她取名乌云其木格,节衣缩食地用最好的食物和倾情的爱将其抚养成人。牧民敖根收养了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的男孩朝克图。她不畏艰辛,日复一日地给孩子按摩、喂饭,最终用爱创造了奇迹——朝克图站了起来并学会了走路。这样的故事在草原上数不胜数。
草原父母用最无私的爱哺育了“国家的孩子”,而孩子们亦以赤子之心回报着这片土地。
如今,已经67岁的“国家的孩子”温都苏满怀感恩地说:“我从没觉得自己是被领养的孩子。”超越血缘、地域与民族的大爱,让温都苏对家乡的爱愈发深沉,四十多年中,他全心全意奉献家乡,曾荣获“双拥模范”等荣誉。
“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苏尼特右旗及其周边地区建立的“国家的孩子”主题展馆,正让这段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世代相传。
绿色书包 红色信仰
“一个红书包,一条草原路,一道无垠的彩虹连接你我……”悠扬动听的《红书包之歌》在苏尼特草原上声声传唱,唱出了党和人民心连心的动人故事。
1972年,桑宝拉格苏木巴彦乌拉嘎查创办乌兰包嘎骑,蒙古语意为红书包。首批印有“红书包”和“为人民服务”字样的绿色书包,装满党的政策、少儿教育、农牧业技术、报纸期刊等学习资料,打包分给各民兵队伍、妇女组织、青年小组和学校。
“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嘎查党员都想‘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红书包’小分队就成立了。”巴彦乌拉嘎查老党员、“红书包”发起人之一的阿迪雅老人说起成立初心。
德力格尔朝克图的爷爷是第一代“红书包”送学者,父亲巴图吉日嘎拉是接力者,如今他作为嘎查党支部书记,已成为新时代“红书包”的传承者。
伴着不断更新的“红书包”小分队,“红书包”的作用也在岁月中不断“焕新”——
2013年,桑宝拉格苏木党委将“红书包”载体创新使用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
2018年,桑宝拉格苏木党委成立巴彦乌拉嘎查“红书包”志愿者服务队,把关于民族团结、国防教育、农牧科技等内容放入“红书包”,推动“红书包”不断“鼓起来”。
被赋予新内涵的“红书包”,吸引更多奋斗者将红色信仰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农牧民送去幸福与温暖。
“2024年以来,‘红书包’志愿者服务队积极组织开展入户义诊、走访慰问等志愿服务活动208次,帮助农牧民解答政策96条,帮助农牧民解决道路修缮、饲草料储备等生产生活实际问题86件,获得了各族群众的认可。”桑宝拉格苏木党委书记苏恩保尔自豪地说。
2024年,桑宝拉格苏木巴彦乌拉嘎查党支部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红迹草原,初心如磐。
如今,行走在苏尼特草原上,乌兰牧骑的歌声依然嘹亮,“国家的孩子”已儿孙满堂,“红书包”的身影依旧穿梭于蒙古包之间。这三抹红色印记跨越时空、交织生长,在岁月流转中愈发鲜亮。(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周秀芳 韩继旺 巴依斯古楞 及庆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