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北疆观察

“村字号”热潮助力乡村振兴

  观看一场活力满满的村BA、村超,欣赏一出绚烂多彩的村歌、村晚,品味一份香飘四溢的村厨、村咖……近日,在陕西延安举办的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上,首份《全国“村字号”文体活动情况报告》发布。报告显示,全国“村字号”活动类型多达24种,2024年全国乡村累计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超过220万场。

  侗族大歌在篮球赛的间隙响起,苗绣技艺通过村厨大赛走向世界,凤阳花鼓借力村晚登上网络热搜……这些承载着千年乡村文明基因的文化符号,在“村字号”的舞台上完成了从静默存在到动态传承的华丽转身。这种转变的深层意义,在于它让农牧民成为文化的主体。当他们通过村歌创作、村戏PK、村画展示成为文化的创造者时,乡土文化便真正实现了活态传承。当农牧民在文化活动中找到自我价值,在经济发展中获得实在收益,在社会参与中感受到尊重与认同,乡村振兴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村字号”的活力,更在于它构建了文化—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贵州台盘村因"村BA"从偏远山村变身交通枢纽,湖南保靖县借“村厨”活动撬动40亿旅游收入,浙江“村跑”拉动农产销售1.8亿……这些数据背后,是“村字号”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实力的生动实践。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是通过文体活动重构乡村产业链:田间地头成为文化舞台,农具农产变成活动道具,村民从生产者转变为文化IP的运营者。这种模式的最大创新,在于它实现了“流量”到“留量”的转化。当游客因一场村晚慕名而来,因一次村跑留下消费,因一堂村课爱上乡村,乡村便不再是过客的驿站,而是成为具有持续吸引力的文化目的地。这种以文促旅、以旅兴文的循环,正是乡村振兴最可持续的动力。

  从更宏大的视角看,“村字号”的蓬勃发展,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乡村的生动实践。它既没有照搬城市的发展模式,也没有固守传统的乡村路径,而是立足乡土实际,激活文化基因,创新表达方式,构建发展模式。这种实践的成功,印证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乡村振兴不是对城市的简单模仿,而是对乡土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当“村字号”活动逐渐走向舞台中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场关于乡村未来发展的深刻探索。

  当越来越多的乡村找到属于自己的“村字号”,当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在文化活动中找到归属与价值,乡村振兴的画卷必将更加绚烂多彩,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王志顺)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