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北疆观察

“金招牌”如何换来“金效益”

  立足“土”、突出“特”、形成“产”,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小小土特产也能撑起乡村振兴“硬脊梁”,让农牧民腰包更鼓,让乡村未来更有奔头

  前不久,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公告,对新一批地理标志产品予以认定并实施保护。其中,乌海葡萄、达里湖华子鱼、固阳黄芪、清水河花菇、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等42个来自内蒙古的特色产品成功上榜。这意味着内蒙古的地理标志产品迎来规模性扩容,有效助力我区特色产业再升级、乡村振兴再提速。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风味。内蒙古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从河套平原到大兴安岭林区,从阴山山麓到呼伦贝尔草原,从阿拉善戈壁到锡林郭勒牧场,各地不同的自然禀赋,形成了独特的农牧业生产条件,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农牧产品。这些资源优势不会自然而然转化为发展胜势,只有做好品类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才能让土特产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此次一次性新增42个地理标志产品,不仅给内蒙古优质农牧产品贴上了国家级品质认证,更标志着我区依托自然禀赋打造地域特色品牌的实践取得了重要突破,为后续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品牌价值、促进农牧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土特产是独特乡土资源孕育的地域产品,也是一个地方独具一格的重要标志,承载着一方水土的记忆集成与民俗风情。敖汉小米、武川莜面、扎兰屯黑木耳、阿拉善双峰驼……一个特产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实例启示我们:做好土特产文章,需要从“土”字上谋出路。一方面,立足乡土资源禀赋,开发“土产品”、做优“乡土味”,以原生态的基底守住产品本味、用老工艺的坚守延续品质根脉,把土生土长的土特产变成人们念念不忘的心头好;另一方面,深挖乡土文化内涵,利用好当地的风俗、风情、风味,充分凸显土特产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旅价值,努力从“土”的味道中打磨出“土”的气质、“土”的时尚。

  放大特色、制造卖点才能形成爆点。做好土特产文章,也须在“特”字上求不同。第26届国际米食味品鉴大会上,兴安盟大米从全球38个国家选送的5136份样品中脱颖而出,斩获特别优秀奖,不仅收获国际专业认证,更把兴安盟大米的独特风味刻进了世界优质农产品的名册里。从一粒米起步,到做成品牌估值307.55亿元的大产业,兴安盟大米正是因为抓住了北纬46度“寒地水稻黄金种植带”的“生态密码”,得以实现产业突围。反观一些地方,没有挖掘出自身特色,或是在品牌打造上与周边差异性不大,直接导致当地特产缺乏市场竞争力。实践证明:突出“特”的优势,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错位发展之路,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创出特质,才能带动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

  现代农牧业的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向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做好土特产文章,还须在“产”字上下功夫。以五原黄柿子为例,在传统鲜果的基础上,主攻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陆续开发出黄柿子汁、黄柿子火锅料、黄西红柿气泡水、黄西红柿丁、黄西红柿果糕等一系列黄柿子制品,将黄柿子吃干榨尽,实现了价值最大化。延伸“产”的链条,就要发挥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推动农牧区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加强农牧产品产后分级、包装、仓储、物流、营销,畅通循环链、打通产供销,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让土特产从“小散弱”向“精强优”跨越,让土特产的“金招牌”换来“金效益”。

  小木耳能种出大产业,小米粒能登上世界大舞台。把土、特、产三个字琢磨透,立足“土”、突出“特”、形成“产”,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小小土特产也能撑起乡村振兴“硬脊梁”,让农牧民腰包更鼓,让乡村未来更有奔头。(哈丽琴)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