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感知民情、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支持基层干部大胆干事、树立威信”。让基层干部更好干事,是推动政策落实、优化基层治理的必然要求。
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系,更是价值所在。敢担当、善作为,是检验党员干部政治品格的试金石。基层干部作为连接党和群众的桥梁纽带,其履职能力的强弱、担当精神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的温度、乡村全面振兴的进度、社会治理的效度。因此,如何更好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干事热情,是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
减负松绑,让基层干部踏实干事。面对考核督办繁复、基层公务接待负担过重等问题,只有持续整治形式主义,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有更多精力抓落实、办实事。江苏南京浦口区桥林街道百合社区实现社区干部全部集中办公,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黑龙江饶河县纪委监委在全县设立基层减负“直报点”,构建“一线监测—直通上报”的快速响应机制。减形式主义之负、破官僚主义之弊,实现减负更提效、松绑不松劲,方能激励基层干部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务实的作风投身工作。
净化生态,让基层干部干净干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既能消除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也为干部设置了“防护栏”,让他们在安全线内拥有干事创业的广阔空间。河南洛阳市纪委监委推行“码上监督”,实现群众扫码“一键直达”反映问题,民意诉求与治理优化良性互动。安徽萧县通过统筹片区协作,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构建起上下联动、协同高效的监督格局。党纪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正是为了正本清源,为基层干部干净干事拓展空间。
精准容错,让基层干部大胆干事。持续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才能树立“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的鲜明导向。云南景洪市纪委监委构建涵盖启动、受理、核实、认定、反馈、归档等环节的工作机制,在启动问责时同步研判容错情形,综合考量动机态度、客观条件、程序方法和后果影响,确保容错精准、纠错有力。通过精细化的制度设计做好容错纠错,既为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又为权力运行厘清边界,将有效激发干部队伍的执行力与创造力。
基层治理是一项“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系统工程,干部的精神状态和作风能力发挥着关键作用。不断巩固基层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让广大基层干部甩开包袱踏实干事、明确边界干净干事、没有后顾之忧大胆干事,就能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张秦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