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网络直播门槛的不断降低,全民参与直播的热潮空前高涨,网络直播行业得以迅猛发展。但与此同时,各种突破道德与法律边界的打赏乱象也层出不穷。近日,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直击低俗团播引诱打赏、虚假人设诱骗打赏、诱导未成年人打赏和刺激用户非理性打赏四大顽疾,可谓切中了要害,值得点赞和期待。

图片来源网络
从现实看,一桩桩因过度沉迷、非理性消费引发的案例触目惊心:有挪用公司2000多万公款打赏的出纳;有偷偷用父母生意流动资金打赏160多万的初中生;有用母亲工伤赔偿款打赏6万多的少年;有打赏女主播疑似187万元,离世后给妻子留下巨额债务的丈夫……血的事实虽然教训深刻,但仍有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沉迷打赏,经济损失是最直接可见的损失,其背后的精神伤害、心理伤害同样无法忽视,它有时足以摧毁一个家庭,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全面审视,打赏乱象的本质,是“流量至上”的商业逻辑对公序良俗的全面侵蚀。平台为抢占市场,以大数据算法放大低俗、猎奇内容,刻意设计“PK刺激”“打赏排名”等诱导消费的机制,对违规行为纵容默许;MCN机构将“造恶”商业化,把欺骗包装成“内容创作”;低门槛与高收入则让部分主播放弃底线,靠低俗表演、虚假人设骗打赏、博眼球,精准收割人性弱点。这种畸形的利益链条,致使优质内容被低俗秀场无限挤压,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监管滞后,也是打赏乱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直播业态迭代迅速,法律界定仍然存在模糊地带,“情感诱导打赏”“人设造假牟利”等行为,常因情节难以量化、证据链不完整而难以定性。同时,直播的实时性与海量性让监管面临技术瓶颈,单纯依赖“事后举报”,难以及时拦截违规行为。同时,行业自律机制缺位、公众网络素养不足、平台算法推荐机制失范、利益驱动下的流量至上逻辑、法律执行标准不统一等因素,也让打赏乱象长期游走在“灰色地带”。
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2024年我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市场营收规模达2126.4亿元,截至2025年5月,我国直播行业主播账号累计近1.93亿个。网络直播行业如此巨大的规模和体量,决定了全社会要对此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歪风要杀,乱象要治,更要以精细化治理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网络生态不能因为变味打赏走向病态,本次中央网信办开展的专项整治行动,就是清扫行业痼疾,重构行业价值逻辑。
根治直播打赏乱象,需要构建“疏堵结合”的长效治理体系。平台要落实主体责任,用技术手段完善打赏限额、消费提醒等功能,从机制设计上遏制攀比之风。MCN机构需摒弃“收割式”流量短视,加强主播职业伦理培训,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监管部门要健全常态化机制,通过典型案例曝光形成震慑,同时推动行业协会完善自律规范。更重要的是,社会、家庭与学校等应强化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公众树立理性消费观。唯有各方协同发力,方能实现标本兼治。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清朗”行动不是要否定打赏模式,而是要把直播行业纳入法治与道德框架约束之下。当平台守住规则底线,主播坚守职业尊严,用户保持理性认知,直播间才能从“乱象温床”蜕变为“精神集市”。我们期待的,不仅是一个规范有序的直播行业,更是一个充满人文温度的网络文明新生态。这,才是“清朗”行动的终极目标,也是网络直播行业应有的未来模样。
(任国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