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空间站顺利“会师”的神舟二十一号和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这两天正式启用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上行的热风烘烤机,第一次在“太空家园”吃上了烤鸡翅、烤牛排。此事也在网络上刷屏:“史上最强最高最香的吃播。”“滋滋冒油香迷糊了。”“硬核又浪漫,太空也能有满满烟火气。”
曾几何时,航天食品还都是一口式、牙膏式食品,可如今的航天食品,虽不能说“要啥有啥”,但也称得上琳琅满目。据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介绍,神舟二十一号任务中,食品种类扩展至190余种,可实现对新鲜蔬菜、坚果、蛋糕、肉类等食材在轨烹饪、烘焙加工。二十多年来,中国航天员在太空实现了从“怎么吃”到“随便点”、从“吃饱”到“吃好”的转变。那么,这份“太空烟火气”从何而来?
来自科学技术的不断迭代与创新。太空环境下的食品加热绝非易事,对安全、环保等要求极高,此次太空“烤箱”能够梦想成真,实则是多项技术突破所共同孕育出的结晶,背后是科研人员不断创新和优化航天食品的生产工艺,最大限度保持菜品原有的质构、色泽、风味和营养。
来自“希望能有家的味道”的人文执念。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科研人员坦言:“我们追求的就是让航天员在太空餐桌上能和所有普通人家里一样。”这份对“人间烟火气”的执着,体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人文追求。航天员在太空可以品尝到熟悉的家乡味,这种舌尖上的慰藉,就会转化为一种满满的幸福感和安心工作的动力。上新的航天食品,也正成为天地之间最温暖的纽带。
来自薪火相传的中国航天精神。从载人航天到“嫦娥”探月,从“天宫”筑梦再到今天载人登月都有了明确时间表和倒计时,中国航天人始终秉持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将万里星河化为征途,把天堑走成通途。将寻常食物送入太空,将日常生活搬进太空,这种“敢想敢干”的底气,正是中国航天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一定能”的生动注脚。
与此同时,地面上的科技捷报也不断传来——我国科学家攻克费托合成的百年难题,为我国推动煤、天然气等碳资源的绿色转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路径;成功完成钍铀核燃料的首次转换,核能科技实现新突破,有望打破核电对铀依赖……这些突破和成果,与太空中的烟火气息相互映照,共同勾勒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壮阔图景。
这份“太空烟火气”,某种程度上也是国家发展进步的一个现实缩影,其进一步升腾的是科技与人文交融的烟火气,彰显的是一个大国的创新自信与为民情怀。(王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