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而供水管网的“隐形渗漏”,曾是通辽市水资源利用中的一大痛点。2024年10月,通辽市启动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工程项目,以智慧化改造为抓手,破解管网漏损难题,为城市发展注入可持续动能。
智慧赋能破痛点
精准控漏护水源
“过去查管网漏损,靠的是人工巡检、听漏仪排查,像‘大海捞针’一样,不仅效率低,还容易错过隐蔽漏点。”在通辽市科尔沁区京汉四期小区改造现场,施工人员正忙着安装远传智能水表,通辽市城市供水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指着设备介绍,“现在不一样了,这些智能设备就是管网的‘神经末梢’,能实时传递用水数据,再结合后台平台分析,漏损点很快就能锁定。”
据了解,该项目由通辽市住建局统筹推进,通辽市城市供水有限责任公司具体落实,核心是打造“市级-片区-小区-楼栋”四级分区管控体系。硬件层面,布设24台智能边界流量监测设备,安装268台智慧监测设备和50台压力监测设备,更换13万块智能远传水表,实现对管网流量、压力、用户用水数据的全方位感知;软件层面,搭建漏损监控管理平台、管网监控平台与客户服务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漏损点精准定位、管网运行状态实时监控。

通过监控管理平台,对用水进行实时监测。(受访单位供图)
这一系列智慧化改造,直指“无形失水”问题。按通辽市年均供水量4000万立方米计算,项目投运后预计年节水量240万立方米以上,相当于一座小型水库的蓄水量,能有效缓解区域水资源紧张局面。同时,每年还可减少因地下水开采产生的电耗约100万KWh,既契合“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也为通辽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坚实支撑。
降本增效惠多方
长期收益稳民生
“管网漏损率高,对供水企业来说就是‘产水多、售水少’,‘产销差’难题一直困扰着我们。”通辽市城市供水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而这次改造正是摆脱这一困境的关键。一方面,四级分区管控体系能减少管道漏损,降低制水、输水等无效成本;另一方面,为70个重点工业用户安装大口径智能计量装置、完成13万块远传智能水表户表改造,可有效减少计量漏失与管理漏失。
据测算,项目落地后,供水企业产销差率将降低6个百分点,每年可减少经济损失约600万元,推动企业从“粗放运营”向“精益管理”转型。对城市而言,收益同样显著——管网爆管、压力失衡等问题不仅影响居民用水,还会产生道路维修、财产损失等间接成本。而项目的智能预警功能,能实现爆管15分钟内精准定位,将抢修时间从平均8小时缩短至4小时,大幅降低突发事故处置成本与财政负担,同时减少对市民出行、企业生产的影响。

工作人员正在安装新表。(冯丽丽摄)
“从长远看,这些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能长期稳定运行,形成持续的漏损控制能力。”通辽市城市供水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表示,通过节水减耗、降低运营成本、减少应急支出,项目将逐步实现投资回报,为城市供水领域长期稳定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管理服务双升级
数据赋能智慧城市
而在管理与服务层面,这场改造更是一场“从粗放到智能”的变革。过去,供水管理依赖“人工巡检、经验决策”,效率低且精准度不足;如今,漏损监控管理平台与管网监控平台整合了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能实时汇聚流量、压力、漏损率等数据,通过可视化展示打破信息壁垒——借助DMA分区夜间小流量分析,可快速锁定末端漏损区域;通过压力变送器动态调整管网压力,能进一步减少漏失,完全符合住建部《城市智慧水务发展指南》中“漏损管控数字化”的要求。
对市民来说,最直观的感受是服务效率的提升。项目搭建的客户服务平台与政务服务网深度对接,实现用水业务“一网通办”,办理时限压缩60%;同时,投诉处理时限缩短至24小时内,漏水报修等故障响应更快。
目前,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工程项目已推进至实施阶段收尾期。智慧水务软件系统同步进入上线试运行阶段,硬件端建设同步落地:4个大分区建设完毕,83个DMA小区实现封闭管理,45个压力监测点安装就绪,累计更换智能水表超4万块。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供水领域的智慧化改造,还将为通辽市智慧城市建设添砖加瓦。项目构建的“源头-管网-用户”数据链条,将打通供水领域“信息孤岛”,形成的供水数据资产将纳入城市大脑平台,与城市规划、应急管理等数据联动,正在为“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助力城市治理向“智慧化、精细化”转型。(冯丽丽 包智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