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坯房变亮堂新居,旱厕改卫生厕所,尘土路成整洁街巷……“十四五” 以来,阿拉善盟以科学规划为笔、精准施策为墨,在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上持续发力,乡村一派生态宜居、生活幸福的和美图景。
一村一景,人居环境“颜值”飙升
在阿拉善左旗巴润别立镇,“小院有景、户户成景” 成为乡村新标签。当地以农房改造、庭院绿化为抓手,引导农牧民在房前屋后见缝插绿,同时精准发力,清脏治乱,让昔日破旧村落焕发新面貌。
居民李光明的家便是典型代表——客厅宽敞明亮、家电齐全,空气能电暖设备既环保又温暖,彻底告别了“土房漏风、冬天如厕难”。“现在住的跟楼房一样舒服,街上也干干净净,再也不用为烧煤取暖、户外如厕发愁了。”李光明笑着说。

阿拉善高新区把“厕所革命”作为提升居家舒适度的关键。在巴彦木仁苏木上滩嘎查村民杨涛家,新改造的卫生间干净整洁,冲水设施方便实用。“以前用旱厕,又脏又不方便,现在改造后,上厕所再也不用遭罪了。”杨涛说,高新区坚持“建设一个、验收一个、使用一个、群众满意一个”的原则,让户厕改造真正改到了农牧民心坎里。

在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镇额肯呼都格嘎查,宽敞的停车场、随处可见的太阳能路灯、方便实用的充电桩,让居住在这里的李文辉赞不绝口:“这五年嘎查变化太大了,环境绿了、整洁了,既宜人赏景又适宜锻炼,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真是方便极了。”

多维攻坚,加速补齐民生短板
“十四五”期间,阿拉善盟聚焦农村牧区人居环境痛点,统筹推进多项重点工程,用实实在在的成效回应群众期盼。截至目前,全盟新建卫生户厕798个,让更多农牧民用上干净卫生的厕所;建成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6处,破解污水排放难题;193个行政村建立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收运处置率高达96.5%,乡村环境实现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转变。

“我们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既抓硬件改造,也抓长效管护。”阿拉善盟住建局副局长王斌介绍,在硬件提升上,通过“农户自筹+政府补贴”模式推进危房改造,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在长效管理上,建立嘎查村保洁员制度,探索垃圾处置收费机制,确保整治成果不反弹。


如今的阿拉善,和美乡村建设正朝着全域规划、全域提升的方向推进,长效管护机制加速形成。下一步,阿拉善盟将重点聚焦边境牧区、偏远嘎查等薄弱区域,持续完善农村牧区垃圾处理和建制镇污水配套设施,推动人居环境从“干净整洁”向“宜居宜业”稳步升级。(策苏荣玛 那日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