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与举世闻名的中国周口店“北京人”同时共存、在20世纪70年代轰动世界考古界的大窑遗址,和北京周口店遗址实现跨时空梦幻联动。
9月16日,“石启北疆·旧石器时代华章——大窑遗址考古成果展”在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89件大窑珍贵文物砍砸器、尖状器、龟背形刮削器等典型石器以及肿骨鹿等动物化石首次亮相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展览通过模拟大窑遗址的燧石敲击声,与“周口店篝火夜”多媒体影像的光影相互交织,带领观众“穿越”数十万年时光,直观感受先民“以石为器、以火为魂”的生存智慧。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上旬,期间,周口店遗址博物馆还围绕展览推出系列特色活动,进一步拉近考古成果与公众的距离。
两处遗址的梦幻联动,让50万年的人类智慧之光闪耀世界。
同一处地层保存4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国内外极为罕见
在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的大窑遗址考古成果展展出之际,考古工作者们还在整理新的考古发掘报告,大窑遗址的发掘成果源源不断。
带着人类对自身发展史的好奇,记者走进了大窑遗址的发现地呼和浩特市东郊大窑村,感受这处50万年前人类旷野型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的宏阔历史。

站在大窑遗址最高处遥望,呼和浩特市市区风景尽收眼底。
站在呼和浩特市东郊大窑村南山坡上大窑遗址最高处遥望,如同打开超大广角,呼和浩特市区的高楼大厦、连绵的大青山以及山脚下充满烟火气的大窑村尽收眼底。
半个世纪前,就在这座山坡上,大窑遗址的发现把人们拉回到了鸿蒙初辟的远古时代。
作为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旷野型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大窑遗址四道沟的遗迹经考古实证,竟然包括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晚期4个历史时期。在同一处地层保存有4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在国内外都十分罕见。

大窑南山四道沟整体呈西北到东南走向。
回望历史,1973年10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这座山坡上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石器制造场。这处遗址分布面积超200万平方米,有遗迹遗物的占地面积达到170万平方米以上,首次发掘就出土了石核、石片、刮削器等387件石器。经过多年进一步发掘,该遗址又出土大量石器,主要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石锤、石球等,其中尤以刮削器、钻具、尖状器等为多。考古学家们测定,大窑石器制造场遗址年代距今约为50万年至1万年之间,与举世闻名的北京周口店“北京人”同处同一时代。大窑遗址的发现轰动了世界考古学界。

大窑遗址是国内外罕见的旧石器时代的重要旷野型石器制造场遗址。
作为一处遗存极其丰富的原始人类活动的文化遗址,大窑遗址是国内外罕见的旧石器时代的重要旷野型石器制造场遗址。旧石器时代分早期、中期、晚期3个阶段,依据石器类型,学者们将大窑遗址二道沟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定名为“大窑文化”。这个时期的石制品种类多样,其中龟背形刮削器独具特色,是该文化的典型石器,1979年,这一发现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大窑文化”,奠定了大窑遗址作为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最重要遗址之一的重要地位。
大窑遗址的发现,把内蒙古的人类史向前推进到约50万年前,说明在中国北方内蒙古的阴山之南,50万年前已经有原始人类活动,他们曾与“北京人”长期共存。大窑遗址的发现,也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历史,同时说明中国的北方草原地带也是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从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窑遗址贯穿了约50万年的历史文化,与周口店遗址交相辉映,共同点燃了中华大地上的文明之光,共同书写着人类历史的史前璀璨篇章。
“冰”“火”交织,16米高“无字天书”讲述50万年沧桑变迁
迎着清晨的曙光,踏着大窑遗址公园内的史前文化主题步道,“穿越”50万年的时光,探寻远古人类文明的足迹。沿途树木茂密,清新的空气弥漫在大窑遗址的沟壑间。

大窑南山沟壑纵横,与部分山上洞穴地点共同形成了大窑遗址核心区域。
大窑南山沟壑纵横,一道沟、二道沟、三道沟、四道沟、五道沟、六道沟、七道沟、八道沟8条冲沟以逆时针方向分布,与部分山上洞穴地点共同形成了大窑遗址核心区域。
四道沟东区是大窑遗址公园最具代表性的遗址地点,也是目前大窑遗址公园一期对外开放的区域。四道沟遗址的两个考古剖面点,连起来构成了四道沟东区游览的“百米长廊”。
行至第一处剖面点,记者被深深震撼。崖壁仿佛被一刀整整劈开、直直矗立,一道道画线和一处处标记布满这十几米高的壁身。仰望这处藏身于高高的保护棚中的考古剖面,看到考古工作者标出的50万年间的地质层层层罗列,文化地层痕迹颜色深浅不同,可以直观感受这里人类历史和生态环境的变迁。

在大窑遗址四道沟东区的第一个考古发掘剖面点,约50万年的历史在高近16米分13层的地层中清晰展现,因此这处考古剖面也被称之为“无字天书”。
“这处考古剖面点高近16米,地层分为13层,虽然没有文字的记载,但是各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遗迹直观地展现在地层关系中,所以这处剖面也被称之为‘无字天书’。为保护考古剖面不被雨水侵蚀,工作人员搭建了临时保护棚。考古工作者曾在从下往上数的第二文化层中发现了人类用火的遗迹,在底部地层周边出土了肿骨鹿烧骨化石,这些遗迹遗物的出土反映了当时的远古先民已经掌握了自然用火的能力。”大窑遗址公园宣教部讲解员杨慧介绍。
人类对火的控制,在人类发展史和人类文明史上,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四道沟遗址点发现的用火遗迹,代表着这里的人类文明火种在旧石器时代已经点燃。
“无字天书”的13层地层之间有着时间上的连续性,各地层中出土的不同时期的人工打制石制品,以实物具象化地展示出大窑遗址人类文明的连续脉络。
沿着史前文化主题步道从“无字天书”向东行走近百米,到达四道沟东区第二个剖面点,即2015年考古发掘的剖面点,同样,这个剖面点的地层关系也很清晰。

航拍大窑遗址四道沟东区2015年考古发掘剖面点。

近观大窑遗址四道沟东区2015年考古发掘剖面点。

大窑遗址四道沟东区2015年考古发掘剖面点上的标识和探洞。
该剖面点发掘面积30平方米,发掘深度12.5米。地层从上而下共分9层,除了第一、第三、第九层没有发现文化遗迹外,其他6层均发现遗迹遗物。其中,第一层为表土层;第二至五层为年代小于1万年的全新世的次生黄土和灰土状堆积,出土有石制品和陶片(陶器的发明是史前时期划时代的变革。在陶器发明之前,人类所有的工具都是对自然界现成物品的物理加工,而陶器是采用天然原料,通过化学反应使之改变固有形态和性能,从而制成人类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器皿,因此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人类的生计方式影响极大);第六至第八层为晚更新世晚期的次生黄土堆积,出土有石制品和少量动物碎骨,比如,第七层出土了披毛犀化石,晚期地层中出土了原始牛、扭角羚羊等动物化石;第九层为风化角砾堆积。根据地层出土的文化遗迹判断,四道沟东区第二个剖面点包含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宋元的漫长时期。四道沟两处剖面点充分表明,从旧石器时代早期一直到近现代,大窑遗址都是人类活动的理想区域。
岁月更迭中,人类历史的演进和自然生态的变迁在这里相互交织。
四道沟“无字天书”剖面点出土了喜温的肿骨鹿化石,属于一种已经灭绝的史前偶蹄目化石种,这种动物化石曾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大量出土;大窑遗址是肿骨鹿化石在内蒙古地区的首次发现地,也成为这种灭绝动物的最北分布区。四道沟第二个剖面点出土了喜寒的披毛犀化石,这种动物是已经灭绝的生活在冰河时代的标志性物种。

大窑遗址是肿骨鹿化石在内蒙古地区的首次发现地。
这两种生活环境截然不同的动物化石的出土证明,四道沟遗址区域在不同历史时期拥有截然不同的气候,这也揭示了该区域50万年的生态变迁史。考古出土的遗迹遗物实证了四道沟遗址区域历经了从干寒草原到湿润森林草原再到干寒草原、干凉草原、温凉森林草原,最后到温暖森林草原的六重生态交替演变过程。想象一下,不同时期,这一区域曾有顶着硕大鹿角的肿骨鹿在湿润的草原上撒着欢儿,也曾有披毛犀在天寒地冻中依然能够悠哉悠哉地在灌木和草丛中觅食散步。

大窑遗址出土的石核。
四道沟整体呈西北到东南走向,沟长约500米,其地层堆积以马兰黄土为主。作为考古工作的重点开展区域,考古人员将四道沟地区分成了东区和西区。两区共出土石制品1317件,其中东区出土847件、西区出土470件,被视为大窑遗址的核心之地,最具代表性。
石器足够坚韧,成为古人类留下的极为重要的文明线索。大窑遗址作为我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规模令人叹为观止。

大窑遗址山脚下充满烟火气的大窑村。
触摸远古石器,感受先民智慧。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人类在大窑遗址开采石料加工为石核、石片、石锤、石球、刮削器、砍砸器等。这些痕迹在岁月里慢慢沉淀,直到50万年后成为被唤醒的文明密码。如今,站在大窑遗址的土坡上,和大窑先民同处一地,仿佛仍能听见他们敲击石头的叮当声。
大窑遗址从1973年首次被发现以来,历经50多载的岁月,如今考古工作仍在持续进行。在田野间,考古工作者们一锹一铲,开展清理、发掘工作,不停地探寻着文明根脉。

大窑遗址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及文化遗存分布图。
大窑遗址主要的遗存分布:一道沟地点位于大窑遗址东端,沟长400余米,主要出土物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制品;二道沟地点位于大窑南山北坡,沟长约350米,出土了大量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制品,该地点遗存被命名为“大窑文化”;四道沟地点位于大窑南山西北坡,沟长约500米,出土大量石制品及动物化石;八道沟地点位于兔儿山南坡,主要出土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期的陶质、石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洞穴地点包括第11号、第25号和第27号洞,出土了旧石器时代石制品。
大窑遗址的发现,对探讨我国北方地区人类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该遗址因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历史遗址到文化符号,“穿越”数十万年时光与未来相遇
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大窑遗址迎来一个重要节点,大窑遗址公园及展示馆对外开放,向世人展示中国北方草原地带人类重要起源地的文化遗迹。

大窑遗址展示馆。
大窑遗址展示馆中,展示有石片、石核、刮削器、锯齿刃器、尖状器、砍砸器等大窑遗址出土的石器标本等,同时还通过声光电展示了遗址地生态环境的演变和发掘过程等。

大窑遗址展示馆内展示的大窑遗址出土植物孢粉标本。
大窑遗址公园及展示馆的对外开放,为内蒙古新增一处历史文化地标,也让大窑遗址升华为呼和浩特市的文化符号之一。
大窑遗址是北疆大地上的一处文化宝藏,其考古发掘、遗址保护与展示、学术研究等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
5月18日当天,呼和浩特市政府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遗传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大窑遗址工作站”同时揭牌。

大窑遗址考古工作站。
大窑遗址工作站就位于大窑村,距大窑遗址公园500米,院内标本库房、实验室、办公用房、宿舍一字排开。
“经过整修的大窑遗址工作站,为持续推进考古遗址保护和考古工作者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大窑遗址保护中心副主任陈鹏介绍,“大窑遗址的保护围栏、展示标识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并且成立了专职管理机构——大窑遗址保护中心。”
让文物“活”起来、走出去。大窑遗址与北京周口店遗址“牵手”,大窑遗址文物亮相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吸引大量公众进馆参观领略人类历史深厚的文化魅力。

大窑遗址的发现及研究历程展示图。
远古文明灿若星河,绵延闪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深厚底气。
加强文物价值挖掘阐释,助力北疆文化建设。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公布大窑遗址保护范围,遗址分布面积2平方公里以上。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大窑遗址文物保护规划》经国家文物局审批通过,成为我国第一个完成保护规划的旧石器时代旷野型遗址。
陈鹏介绍,目前,大窑遗址保护中心已启动大窑遗址保护规划修订编制工作,并将以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目标,围绕大窑遗址考古研究、大窑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运营及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研究等,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进行深度合作,推动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大窑遗址公园一景。
大窑遗址移交呼和浩特博物院石器标本500多件,还有大批石器标本在内蒙古博物院馆藏。走进呼和浩特博物院和内蒙古博物院探访,可以看到有大窑遗址出土的石片、石核、刮削器等旧石器时代典型石器展示及大窑遗址生态复原场景,图文并茂、生动立体,公众通过博物院之旅可了解跨越50万年的北疆先民的生存智慧和生活图景。
陈鹏说,截至2025年11月1日,大窑遗址公园接待游客超过1.32万人次。面向未来,大窑遗址公园将以遗址和展览为依托,研发制作文创产品,拍摄宣传短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文物传承已非简单的保护与展示,“博物馆之城”呼和浩特正以“活化”为钥匙,让大窑遗址公园成为一张递给世界的亮丽名片,打开人类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大门。
总策划:王笑铁 刘婧
总监制:何文俊
策划/监制:李霞
统筹:崔楠 孙一帆 照日格图
郑学良 蒋芳
栏花:苏昊
记者:李霞 阿妮尔
摄影/摄像:呼布琴 黄燕飞 马骏驰
视频剪辑:呼布琴
新媒体呈现:孙静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