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居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商业体检机构迎来发展契机,凭借便捷流程与舒适环境成为不少人的选择。然而,诱导消费、过度检查、漏诊误诊、售后缺位等问题却层出不穷。近日,媒体曝光了商业体检存在的种种乱象。如何规范行业秩序、筑牢健康体检防线,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体检的本质是健康风险筛查。但部分商业体检机构通过制造健康焦虑,诱导消费者选择高价项目,将体检异化为“盈利工具”。有的消费者就因迷信“高端基因筛查”而忽略基础检查,导致早期肠癌病灶漏诊。人员资质不全、设备维护不力、售后服务缺失等问题,进一步放大了行业风险,让本应守护健康的体检服务沦为“形式主义”。
商业体检乱象无疑是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隐形威胁,规范行业发展刻不容缓,对人员资质造假、机构虚假宣传等违规行为有必要严厉打击。11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成人健康体检项目推荐指引(2025年版)》。这将有助于健康体检机构合理设置健康体检项目,并为消费者提供权威清晰的体检指导。
商业体检机构应回归服务本质,可以学习参考公立医院体检部门的业务模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报告审核机制,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技术创新实现全链条风险控制。同时,机构应避免使用夸大、误导性的语言,如实告知客户体检项目的风险和局限性,让客户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主选择。在售后服务上,当受检者体检指标出现问题时,机构应结合专业解读等服务,及时提醒体检者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商业体检不是“一锤子买卖”。只有尽快规范市场秩序,才能让商业体检真正成为民众健康的“防火墙”,在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中发挥应有作用。(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