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巴彦淖尔

巴彦淖尔市建成玉米耕收流程无人化作业基地

  无人驾驶的收割机在田间作业             

  金秋时节,在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智慧农场示范基地,成片的玉米植株整齐挺拔、穗头饱满,无人驾驶的收割机在田间有序作业。只见收割机的割台张开3米多宽的“牙齿”,每分钟可以“咀嚼”300公斤玉米,机上滚筒式脱粒机随即将籽粒与玉米芯分离,内部风机同时发力,将轻质的玉米丝、外皮吹起,从收割机后侧的圆筒中轻轻抛出,留作田间肥料。

  为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难题,2024年,巴彦淖尔市灵达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赵春江院士团队实施“科技兴蒙”行动重点专项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重点项目“智慧农场创建中关键智能技术与装备研制与应用”项目,推动“机器换人”“系统管地”。

  “在我们建成的玉米智慧生产示范基地,已经实现从耕整、播种、植保到收割的全流程无人化作业。”项目负责人安灵义介绍,“这些农机虽然外形普通,但每一台都‘暗藏玄机’——驾驶室里没有驾驶员,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实时显示作业数据的屏幕,农机会根据系统指令自主完成作业。”

  据了解,该项目团队研发河套灌区玉米智慧生产管控平台时,在系统中设定好田块边界和作业路线,农机通过北斗导航系统实时定位,结合机身传感器和摄像头实现自动行走、精准作业和紧急避障。这些农机还能“感知”自身状态。比如,播种机可以监测下种量和播种深度,植保机会根据作物长势调整喷药量,收割机则能通过压力传感器判断粮仓是否已满并自动卸粮至运输车。

  无人化作业到底带来了哪些改变?项目技术人员魏学礼说,以一台智能电驱播种机为例,每天工作8小时,可以播种200亩以上,效率远超传统人工。此外,由于路径精准、操作规范,无人农机在转弯、对接等环节几乎无漏播、无压苗,有效降低了作业损耗。“智慧农场不仅是农机无人化,更是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魏学礼补充道,“通过玉米智慧生产管控平台,可以实时监测作物长势、土壤墒情、虫情病害,实现精准施肥、科学用药,人力成本大幅降低。”

  (黄景莲   张月  牛叶荣) 

编辑:韩玉峰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