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旗村高标准农田
今年夏收,五原县隆兴昌镇永跃村1.6万亩高标准农田里,多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呈梯队排开,一片片麦田高效收割,一车车小麦被拉运、晾晒,不到三天就完成了近两万亩小麦的收割。今年,巴彦淖尔市协调800多台收割机,迅速作业,“龙口”夺粮,60余万亩小麦颗粒归仓,这得益于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
作为国家整灌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始终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聚焦建好、管好、用好三个维度精准发力,让“塞上粮仓”根基更稳、成色更足、愈发丰盈。
建好田 锚定需求固根基 农民全程当“主角”
“我们天天在地里摸爬滚打,哪块地排水不畅容易涝,哪块地土层薄需要多施肥,我们最清楚。”临河区新华镇新设村党支部书记陆浩说,“以前都是上面定好了方案我们照着用。现在能让我们自己来参与评审,感觉这田真正成了我们自己的责任田、心头田,怎么建、怎么用,我们说了算,干劲更足了!”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让田块合心意、用得顺,关键在于让农民真正参与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近日,在临河区新华镇新社村和狼山农场等7.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一场别开生面的评审会打破了传统模式,主角不再是专家和部门领导,而是来自项目区的农民。他们拿着评分表,围着规划图,指着一块块即将改造的田块,认真讨论着沟渠怎么布、道路怎么修、田块怎么整,才能更便于耕种、更利于灌排。
为打通高标准农田建设服务农民的“最后一公里”,今年市农田建设服务中心在项目评审这一关键环节引入“农民主导评审”机制。在评审现场,新华镇一名种粮大户指着规划图上的一条农渠说:“这条农渠如果能再拓宽半米,我们的灌溉时间就能缩短好几天,效率能提高不少。”
据悉,市农田建设服务中心在2026年高标准农田项目评审中,涵盖了田块整治、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工代赈等多个方面,农民代表可以从实用性、便捷性、增产潜力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价,评审结果将直接影响到项目方案的最终优化与定稿。
由“一棵苗、一粒麦”变成“一桌饭菜”,离不开一方好田。高标准农田如何建好、管好、用好,才能发挥最大效益?从2021年起,我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探索实施“四会两确认六签字”的建设监督模式,即在项目申报、立项准备、任务下达后和设计阶段分别召开农户立项意愿调查会、现场观摩会、立项告知会、设计方案讨论会,保障农民知情权;在初步设计完成后,设计成果要经农民在图上签字确认,施工前还要实地放样核对,再由农民代表、村民小组长、嘎查村支书、乡镇分管负责人、农牧部门负责人、旗县区政府共同签字确认,层层压实责任,方可施工建设。这种模式充分保障农民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农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更加符合农民实际生产需求。
农民的参与不仅体现在图纸设计上,在施工过程中,项目区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全程监督,确保工程质量与设计相符。
去年,杭锦后旗二道桥镇太阳升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六组组长卢智龙被选为高标准农田项目的村民代表兼组长,与另外6名村民共同负责组里580多亩高标准农田监督、检查工作。卢智龙回忆,有一次施工时,村民看到施工方的挖土方式不对,树根、水泥堆到了田垄上,便通知了他,他立即联系了施工方,不到一个上午的时间,问题就解决了。“给自己家建高标准农田,农民都很上心,几乎每天都来盯着,田建得好了,后面种起来才称心、称手嘛!”卢智龙笑着说。此外,我市还通过“以工代赈”让农民从参与者变为建设者,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积极性。
管好田 多元机制破难题 创新管护保长效
检查灌渠接口是否漏水、查看机耕路路基是否有塌陷、试试闸门开关是否灵活……这是杭锦后旗头道桥镇挪一村村级管护员任培忠每天巡护高标准农田的“规定动作”。“以前浇地得守三天三夜,现在闸门一拧水就能到田里,方便多了。但设施得有人管,不然用不了几年就坏了。”任培忠说,“村里专门组建了10人的管护队,小到闸门维修、路面补土,大到灌排系统巡检,队员们分片负责,村民如果有问题,只需一个电话,管护队队员随叫随到。这种‘村里事村民管’的管护模式,让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始终保持着良好状态。”
陕坝镇帐房村则与当地农业科技公司合作,村民负责日常巡查,公司承担设施维修和升级,既发挥了村民熟悉田情的优势,又解决了维修管护的难题。
村级有队伍、政企有协作,市级层面的监督保障则为管护工作筑牢了“底线”。近日,市农田建设服务中心组建了市级项目工程建设质量核查监督工作组,先后前往全市7个旗县区,对今年立项在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展工程质量检查,对发现的质量隐患和管理漏洞实行台账管理,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确保每个问题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三分靠建,七分靠管,高标准农田不但要建得好,还要管长远。近年来,我市始终遵循“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市统筹、县负责、镇监管、村落实”的管护机制,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探索管护路径。目前,各旗县区因地制宜形成了村集体管护、商业保险管护等多种管护模式,多样化的实践让每一寸高标准农田都有人管、管得好,确保基础设施长期高效运行,让良田沃土真正成为稳产高产的“聚宝盆”。我市还出台了《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整灌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以奖代补资金奖补办法》,每年安排5000万元市级以奖代补资金,推动各旗县区按需落实配套资金,用于工程设施管护,充分调动管护积极性,保障设施长期高效运行,切实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成经得起实践检验、让群众满意的民生工程。
用好田 科技赋能提效益 种田越来越有奔头
今年春天,杭锦后旗蛮会镇红旗村7000多亩高标准农田建成投用。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补上了灌排设施不足的短板,增强了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而且将农田由原来的小块变成了大块,再配合北斗导航播种、水肥一体化和玉米密植技术,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产量产值也稳步提升。“向日葵每亩增产50公斤,玉米每亩增产100公斤。”算起“收益账”,红旗村党支部书记严有德欣慰地说。
要想发挥高标准农田的长久效益,建好是基础,管护好是关键,利用好是根本。如今在巴彦淖尔,农田连片整齐、田间道路平坦通畅、水电设施齐全、现代农业科技手段广泛应用,“科技赋能”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看得见的设备与技术。
在乌拉特前旗新安镇的麦田里,黄河水经沉淀池滤去泥沙后,顺着黑色滴灌带注入麦根。镇党委副书记安海兵说:“过去种一亩小麦,每年要浇四茬水,亩均耗水得600立方米,如今精准滴灌每亩只需120立方米,省下的水能多浇四亩田!”2019年以来,新安镇共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7.75万亩,配套建设引黄澄清滴灌,目前引黄滴灌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4万亩,实现节水50%、降本50%。
杭锦后旗则大力推广引黄澄清滴灌、井黄双灌、移动式引黄直滤滴灌等多种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针对黄河水含沙量高、难以直接用于滴灌的痛点,节水设备搭载的直滤系统能高效过滤泥沙与杂质,并精准配比肥料,让黄河水变成作物的“营养液”。当地还改进推出撬装式泵站,集成过滤、施肥、输水功能,可灵活移动。据统计,这些技术应用后,亩均灌溉用水量较传统漫灌节水50%以上,亩均节肥30%。
除了节水技术,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在临河区双河镇进步村3000亩“5G+智慧种植”示范园区,农户运用数字化全自动灌溉系统通过手机“一键操作”,就能完成精准配水、配肥、施药,农民从“弯腰挥锄”变成“指尖种田”。
在农机应用方面,北斗导航农机精量播种、高效低损联合收获等机械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提升了播种效率与质量,也让增产增收有了更好保障。
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现代农业科技应用,2024年,巴彦淖尔市粮食产量达58.7亿斤,小麦、向日葵产量创全区高产纪录。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依托整灌域推进试点,将高效节水、盐碱地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农田建设统筹谋划,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见效。更重要的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了我市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新农机驰骋田间,新品种落地生根,新农艺广泛应用,科技的“种子”在良田上“开花结果”,河套粮田真正变成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良田”。
据悉,“十四五”期间,巴彦淖尔市共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436.57万亩,已建成271.13万亩,计划到2027年将灌区内符合条件的739.3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节水高效、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全面提升现代高效农牧业发展水平,让“塞上粮仓”愈发丰盈。(黄景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