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本网原创

内蒙古境内9处长城段落新增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本网讯(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马丽侠)  记者11月7日从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近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公布第七批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将境内9处长城段落新增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至此国家文物局认定的内蒙古13803个长城点段已全部纳入全国或自治区级保护名录,形成完整的长城保护管理闭环。

  据了解,内蒙古长城地域跨度最长——境内长城总长度达7597.7公里,分布于全区12个盟市的76个旗县,占全国长城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历史脉络最完整——涵盖战国赵、燕、秦,秦汉、北魏、北宋、西夏、金代和明代等9个历史时期11个政权,时间跨度逾2000年;文化底蕴最深厚——沿线留存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昭君出塞等民族交融的历史印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对此,内蒙古构建了完善的长城保护制度框架,先后出台《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规划》《关于全面加强长城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方案》等顶层设计方案,2025年上半年完成60余项涉长城建设工程项目文物前置审查,推动文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新保护机制,与黑龙江省、河北省、山西省、宁夏、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建立跨省(机构)协作机制。运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科技手段实现长城全方位实时监测。全区聘请866名各民族长城保护员,各地结合实际组建“马背文物队”“驼峰保护队”“草原神鹰”等开展日常巡护。扎实保护实践,累计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实施抢险加固、保护修缮等工程。出版明长城卷、东南部战国秦汉长城卷、北魏长城卷等共7部《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

  与此同时,文旅融合让内蒙古长城“活”起来。内蒙古充分发挥长城资源价值,打造了一批文旅融合项目。如清水河县老牛湾长城黄河风景旅游区、包头“胡服骑射”文化园、长城诗词碑林等。举办《故塞同风—长城展览》长城主题展览,拍摄了《远方的家—长城内外》等宣传片,推出“读历史·游北疆”主题活动,公布10条文物主题游径。

  随着第七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公布,内蒙古长城保护工作实现全域覆盖、全程管理、全方位保护。未来,内蒙古将继续推进保护经费多元化投入,加强专业人才培养,让这些见证中华民族历史的珍贵遗产得到更好传承。

编辑:李元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