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中国民族报》第3版刊发了《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城南街道:织密社区互嵌 “幸福网”》的文章,报道了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城南街道构建的“一心多点”服务体系:以6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枢纽,延伸设置30个小区党群服务点,52名专职网格员常年活跃在基层一线,成为连接居民与社区的关键纽带。
报道全文如下:

《中国民族报》(2025年11月7日03版)

林西县城南街道组织辖区各族群众同过“我们的节日”。城南街道供图
清晨七点,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城南街道学府社区的暖心驿站里,值班员为晨练归来的老人递上热腾腾的奶茶。城南街道党工委书记杨立行来到驿站后,习惯性地拿起抹布擦了擦窗台,检查医药箱里的常备药品是否齐全。“昨天报修的下水管疏通了吗?”他一边询问值班员,一边在意见簿上仔细记录居民刚提出的“增设老花镜”的建议。
这样的场景,是暖心驿站的工作常态,也是拥有1.8万户、3.9万人口的城南街道党工委从细微处着手,推进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的生动缩影。
“院还是那个院,楼还是那个楼,可这‘家’的味道不一样了。”兴安社区工行小区居民张建军说。
变化始于2020年。城南街道争取到4400万元专项资金,对辖区内27个老旧小区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曾经的坑洼土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道,废弃车棚被改造成明亮的棋牌室,剥蚀的墙皮被崭新的保温层取代。
在铜都社区,智能充电桩解决了私拉电线充电的“老大难”问题,垃圾分类亭的投入使用,进一步增强了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更可喜的是居民议事氛围的变化,在党员牵头成立的“红色业委会”的带动下,居民们围在一起商讨绿化方案,院内传出和谐的欢笑声。
环境改善是基础,而紧密联结的服务网络则是维系互嵌式社区的温情纽带。在兴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民们品茶对弈、挥拍健身,氛围温馨、和谐。“下楼走几分钟就有活动场地,刮风下雨也不愁了,生活特别好。”73岁的居民王凤荣说。
这背后是街道构建的“一心多点”服务体系:以6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枢纽,延伸设置30个小区党群服务点,52名专职网格员常年活跃在基层一线,成为连接居民与社区的关键纽带。分散在各社区的8处暖心驿站里,微波炉、医药箱、充电设备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
常年在附近清扫的环卫工李师傅对此感触最深:“以前蹲在路边扒拉几口冷饭是常事,肠胃总不舒服。现在能来这里热热饭、歇歇脚,还能给手机充电,方便多了。”
互嵌式社区的生命力,不仅体现在有形的改造和服务上,更在于居民之间自发形成的互助网络和相亲相爱的邻里关系中。
在宏林社区的“巧手连心”手工坊里,总能看见志愿者赵静君耐心指导学员做手工的身影。家住富源小区的徐玉华学得格外认真投入:“以前愁自己没有手艺,想补贴家用太难了。现在在这里学会了编织,制作好成品由社区帮忙代销,既能顾家又能增收,真是两不耽误。”
在和悦华府小区,流传着一个无声却温暖的“窗帘约定”:独居老人每天清晨拉开窗帘,对面楼的网格员看到后就安心了;如果窗帘没有按时拉开,网格员会立刻上门查看情况。
退休教师陈启明发挥余热,主动在党群服务中心开设书法班,还贴心为双职工家庭的孩子提供课后托管;年轻妈妈刘妍发起组织了亲子阅读团,每月在社区阅览室举办绘本分享会,吸引了众多家庭参与……这种邻里间心照不宣的默契关照,成了社区里最动人的风景。(作者:吴鑫)
制作:杨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