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科教文卫

【行走北疆看中国·北疆百城文化探源】白马之乡载诗行

  美丽的西乌旗。(朝鲁门  摄)

  如果只能挑选两个词语来描述西乌珠穆沁旗(以下简称西乌旗),那么一个是“马”,另一个则是“白马”。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西乌旗的性格,那一定是“向前跑,跑出一马当先”。

  细细品味,不难发现,西乌旗的性格源于蒙古马精神。

  于是,这片被誉为“中国白马之乡”的土地,如今正以马为笔,绘制着一幅历史与当下交融的壮美画卷。

  白马传奇

  蓝天白云下,绿草如茵的西乌旗草原上,成群的白色骏马纵情驰骋——马鬃飞扬,四肢如钢,嘶鸣高亢……这些被称为“乌珠穆沁白马”的精灵,它们的血脉中流淌着上千年的历史基因。

  乌珠穆沁白马广泛分布于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草原,属蒙古马类群。

  关于乌珠穆沁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有史记载,突厥人所乘的突厥马主要产自乌珠穆沁的乌拉盖河一带,即乌珠穆沁马。

  迄今为止,《蒙古秘史》被认为是记载蒙古族生活最早且最全面著作。其中记载,在公元10世纪时期蒙古人就将白马用于日常生活中。

  《蒙古秘史》中也记载着白马帮助成吉思汗脱离险境的历史故事,也有关于当时其他部落王公面见可汗时赠送白马的描述,可见白马在当时蒙古人的礼仪习俗中已拥有了尊贵的地位。

  另据《蒙古习俗通典》记载,在公元13世纪,蒙古族部落蓝色旗帜上画着一匹飞腾的白色骏马。由此可见,从成吉思汗时期开始就以白马作为民族灵魂的象征而被世代相传。

  此外,《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有对白马的记载——成吉思汗饲养着上万匹色泽如雪的白马,白马奶用于祭天地和供王室贵族饮用。

  乌珠穆沁人自古以来与白马为伴,与故乡山山水水同呼吸、共命运,由此产生了动人的传说。

  很久以前,乌珠穆沁人从阿尔泰山向东方迁徙时,马群皆为白色。乌珠穆沁人与留守家乡的乡亲分手告别,裹着白头巾,身着白衣服,骑着白马,以此表达日后相见的愿望。成吉思汗建立政权后,为巩固社稷,要寻找一个祭天的风水宝地,那就是乌珠穆沁。

  “纵观乌珠穆沁白马传说,不难发现乌珠穆沁白马与成吉思汗的白马群是同一个品种。因为曾有成吉思汗用81匹白色母马之乳祭天之说,当时乌珠穆沁部落就在阿尔泰山一带居住。”内蒙古农业大学芒来教授等人编著的《乌珠穆沁白马》一书中给出如此结论。

  13世纪至今已有约800年的历史,如今在内蒙古高原上,仍大量繁殖白马的地区只有乌珠穆沁,而这些宝贵的白马血统,被“中国白马之乡”的西乌旗人保存至今。

  一马当先

  “你听过马的长嘶吗?假如你没听过的话,我真不知道你是怎么理解蓝天的高远和大地的辽阔的。你仔细观察过马蹄吗?听过马蹄落地的声音吗?有了那角质坚硬的东西,可爬山、可涉水,即使万里长征也在所不辞,而它有节奏的踏地之声,不正是激越的鼓点吗?”

  蒙古族作家奥德斯尔在《骏马》一文中提出的系列疑问,西乌旗白马民兵连(以下简称白马连)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在西乌旗辽阔的草原上,几十位身穿蒙古袍的年轻战士,挎着枪、骑着白马飞驰而过,马蹄声如雷鸣般响彻原野——一支骑兵连队与他们的白马正从草原的尘烟中走来,历经60多年的沉淀,已成为北疆文化中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这支特殊的队伍就是西乌旗白马连,国防后备力量中成建制保留的民兵骑兵连队。

  自1958年6月组建以来,这支队伍不仅是保卫边疆的重要力量,也成为了乌珠穆沁草原上马背文化的重要传承者。

  这支连队曾28次为国家党政军领导和外宾进行军事表演,充分展示了自身卓越的军事素养。连续12年被评为“三落实”先进单位,11次出席自治区、盟、旗民兵先进代表大会。

  历史的高光时刻在1964年到来,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杨成武上将亲临检阅白马连,对其军事表演给予高度赞扬。同年10月1日,白马连连长德力格尔朝克图光荣参加国庆盛典,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组的白马连秉承“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目标,已发展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的民兵队伍。

  他们不仅是西乌旗抢险救援的重要应急力量,也在完成多样化任务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抗击自然灾害的战场上,白马连屡建奇功。

  1977年和1985年,锡林郭勒草原两次遭受历史罕见的雪灾,白马连干部、战士挺身而出,始终战斗在抗灾第一线。进入新时代,他们又在疫情防控等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积极参与卡点执勤、入户摸排、卫生消杀等任务。

  “在西乌旗这片草原上,白马连的民兵不仅是牧业生产的骨干力量,也是抵抗自然灾害的排头兵。”自治区级农村牧区文化示范户、西乌旗乌兰哈拉嘎苏木白马民兵连排长努力布仓说。

  万马奔腾

  西乌旗不仅是白马连的家乡,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白马之乡”,马文化和蒙古马精神在这里源远流长。

  西乌旗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王龙对这种精神有着精准的认识:“蒙古马精神的核心是‘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马身上,也深深烙在西乌旗人的性格中,成为这片土地迈向未来的内在动力。”

  翻阅近几年西乌旗政府工作报告发现,“乌珠穆沁白马保护”“现代马产业”是高频关键词。

  如今的西乌旗,蒙古马遗传资源保护和繁育体系逐步成熟。该旗先后建成了国家级蒙古马保护区1个,自治区级核心保育场1处,蒙古马保护核心群63群。

  在乌珠穆沁白马的保护上,西乌旗取得了显著成就。最新数据显示,西乌旗马匹存栏量5万多匹,其中乌珠穆沁白马存栏量6600余匹,与2013年时的2000多匹相比,实现了大幅增长。

  与此同时,马奶产业作为特色产业之一得到显著发展。近几年,西乌旗建立了多家马奶加工企业和合作社,马奶年产量达到200多吨。2024年,西乌旗新建6家马奶原奶基地,并在巴拉嘎尔高勒绿色畜产品产业园筹建1500平方米标准化马奶加工厂。

  西乌旗白马文化节已经成为乌珠穆沁草原的一大亮点。在草原最美的季节,绿草如茵、羊肥马壮。文化节期间,丰富多彩的传统活动令人流连忘返、目不暇接。

  依托白马文化,全旗已建成草原生态白马文化园休闲旅游区、白马连红色旅游景区各1处,30.5公里草原大赛马道1处。2018年以来,举办研学、马背旅行22期,白马主题摄影20期,迎接全国各地研学、骑马、摄影爱好者10000余人次,创造收入1210万元。

  文化强基,科技引领。西乌旗农牧系统积极与高等院校和专业科研部门合作,建立马产业科技服务基地——白马繁育基地。该基地先后被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授予“内蒙古西乌马产业科技小院”,被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授予“内蒙古西乌珠穆沁马科技小院”。

  在现代牧马人身上,蒙古马精神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牧民斯琴巴特尔卖了牛羊,在万亩草场上养了300匹马,通过销售鲜马奶实现年收入100万元。

  沙格德尔一家则通过传承马具制作工艺,为马文化保护贡献力量。他说:“从十几岁开始,我就跟父亲学习制作马具,马具是蒙古马不可缺少的装备,也是马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我愿为传承这一传统技艺而努力。”

  清晨的乌珠穆沁草原上,一匹白马独立山岗,它的眼神坚定而深邃,仿佛穿透时空,看见这片土地的过去与未来。

  不远处,网红打卡地99号公路上的车辆里,响起《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的旋律。而那匹白马,已迈开坚定的蹄步,向着更广阔的天地奔去。(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于海东  王宗  巴依斯古楞)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