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北疆观察

公厕变咖啡店,公共资源岂能如此“私用”?

  近日,甘肃庆阳正宁县一处使用了30年的公厕被改建为咖啡店,尚未开业就因审批手续不全被查封。目前,涉事咖啡店已拆除门头和灯箱,搬走店内设备。事件虽告一段落,却凸显出公共资源用途边界不清、监管机制缺位等深层次问题,更引发人们对城市更新中公共属性如何坚守的思考。

  公厕虽小,却是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作为城市公共设施,由公共财政投入、占用公共空间建设,其根本属性在于“公共”二字。即便设施老旧、使用率下降,其功能调整也必须经过规范程序,而不能悄然转为商业牟利工具。这一事件中,改造方或许有美化街区、引入新业态的初衷,但若绕过公众参与和行政审批,再“美好”的设想也难掩对公共利益的漠视。

  公厕改建咖啡店前后对比图。图片来源:极目新闻

  问题的症结,不仅在于个别经营者的越界,更凸显出审批与监管环节的效能不足。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在回应中提到“产权复杂”,恰恰说明在公共设施管理领域,建立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管理机制十分迫切。公共设施用途变更,必须经过严格评估和规范审批,这是防止其被随意改动的关键防线。若因产权复杂、历史遗留等问题导致管理责任不清、审核不严,就容易为随意变更用途打开方便之门。

  涉事咖啡店已拆除门头和灯箱。图片来源:极目新闻

  类似现象并非孤例。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公共空间变成收费场所、公共绿地沦为商业配套等现象,其背后往往是审批走过场、监管滞后甚至缺位的问题。若不从制度上扎紧篱笆,公共资源就可能在“微更新”“活化利用”等名义下,一步步被私有化、商业化。

  守住公共资源的公益底线,确保其始终姓“公”,需要构建全流程、无死角的治理体系。首先,要强化前置审核与公众参与。任何用途变更都应履行公开听证、专家评估、行政审批等法定程序,尤其要保障周边居民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其次,要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与部门协同。城市管理部门应建立联动核查与信息共享机制,形成监管合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建立公共设施管理数据库等提升对设施状态变化的监测效率。对已变更用途的设施,要建立定期复核机制,确保其运营不偏离公益轨道。另外,必须落实问责机制。对擅自改变用途、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不仅要责令恢复原状,还要依法追责,形成震慑。

  城市的温度,不只体现在高楼大厦和网红打卡点,更藏在每一处便民设施是否真正便民。在推进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创新值得鼓励,但不能以牺牲公共属性为代价。公共资源姓“公”不姓“私”,这是城市治理不可逾越的红线。(柳文杰)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