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热点评说

莫慌,AI取代不了谁

  “全球四分之一工作岗位或受生成式人工智能影响”“软件工程岗成为AI冲击的重灾区”……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讨论,在社交平台上受到广泛关注,甚至有“人工智能可能造成大规模失业”的谣言传播。

  近日,《环球时报》刊发《渲染AI带来的就业焦虑,大可不必》一文指出,许多新闻或是把原本正常的行业调整“甩锅”给人工智能,或是把主观的预测说成未来的现实,真真假假,让人难辨,凭空添了几分急迫与不安。该文认为,人工智能越先进,需要的人工就越广泛越深入,人类不但不会失业,而且将有更多新岗位。

  诚然,非理性的焦虑传播,不仅扭曲技术发展的本质,更误导公众认知。在技术革命的浪潮中,AI从来不是就业的“终结者”,而是推动职业形态升级的“催化剂”。

  技术变革会推动就业结构调整,但绝非减少就业总量。AI的出现,会替代人们完成简单重复、程式化的体力与脑力劳动,而人所具有的独特的感知、关怀、判断、审美等能力,是难以用AI替代的。这意味着劳动者须顺应时代潮流,主动适配新的岗位需求,不断提升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高阶能力,才能在新的就业格局中站稳脚跟。这不仅对“人”的价值提出更高要求,还将推动就业市场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和“创造力密集型”转型升级。

  然而,如果过度焦虑AI带来的就业挑战,未能把握其创造的发展机遇,不仅会影响技术的发展,也会对个人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从个人发展来看,可能会危害心理健康,产生情绪低落、自信心减退等问题,进而降低职业发展潜力;对社会与企业而言,这种普遍担忧若转化为对新技术的抵触情绪,可能会延缓产业优化与升级进程。实践警示我们,拒绝技术变革,远比技术本身更可能导致失业。

  AI带来的就业焦虑,因何而生?一方面,是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与信息不对称。部分平台或自媒体对AI替代人类劳动等的失真报道,容易放大公众的危机感,忽视技术应用的全貌和长期价值。另一方面,当传统的工作模式和经验技能面临更新迭代时,人们会感到不安是正常现象,但无需过度恐慌。

  面对这场波澜壮阔的技术变革,我们不该被动焦虑,而要主动作为。树立“人机协同”观念是前提。认识到AI是人类能力的有力延伸,我们要做的是学会如何更好地驾驭AI,让其成为得心应手的工具,把人从一些繁琐、枯燥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具创造性、情感性和战略性的工作。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是重点。政府、企业、教育机构需形成合力,把重心放在“人的能力升级”上。基础教育需更加强化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字素养培养,为青少年全面发展、更好适应AI时代打牢根基;职业教育与培训要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健全在职劳动者技能提升机制,重点完善转型困难群体的再培训、再就业支持计划。对于劳动者自身而言,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主动更新知识储备、提升专业技能,在技术的迭代升级中,增强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完善制度保障体系是关键。政府部门要提前研究、不断完善适配AI时代的劳动、就业、社保政策,以及适应新就业形态特点的劳动权益保障机制,为所有劳动者织牢权益“安全网”。同时,在推动AI研发应用的过程中,须强化AI伦理规范与法律法规建设,划定技术应用的边界,确保技术发展始终向善。加大公共服务供给,缩小数字鸿沟,让不同群体都能共享技术发展成果。

  人工智能的洪流不可阻挡,但其走向,最终取决于人类自己的选择与行动。只要我们主动拥抱变革、科学应对转型,AI带来的就不是“失业危机”,而是“职业升级红利”。(李贤东)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