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赤峰

宁城县:科技小院赋能“小菌菇” 撑起乡村振兴“大产业”

  科技小院专家入户指导。

  走进宁城县右北平镇四道营子村的香菇种植大棚,一排排菌棒排列整齐,一簇簇香菇破土而出……

  近年来,宁城县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共建宁城食用菌科技小院,柔性引进专家团队,通过构建“菌种改良-循环种植-精深加工”于一体的菌菇全产业链,探索出一条科技、创新、人才赋能农业绿色发展的新路径,让“小菌菇”化身富民增收“金伞伞”,撑起乡村振兴“大产业”。

  党建引领,串联共同致富的“黄金纽带”。坚持以“党建红”引领“产业兴”,依托科技小院,构建“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融合发展机制,通过支部“搭台”、菌业企业“唱戏”,带动村民受益。六慧菌业党支部带头流转千亩土地,建设菌棒加工车间,购置保鲜烘干设施,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农户开展政策宣讲、技术辅导,鼓励130余户村民以土地、技术入股,串联起“制棒-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条,年生产菌棒1500万、鲜菇4500吨,产值突破6000万元。通过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种植户增收成效显著。村民们在土地流转中得“租金”、基地务工中挣“薪金”、技术入股中享“股金”,2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三金”模式成为带富共富路上的鲜明注脚。

  创新赋能,解码菌业升级的“科技密码”。内蒙古农业大学姜海燕副教授从科技小院建立之初,就投身菌业生产研发一线,携手六慧种养殖合作社,构建起从菌种研发到循环利用的全链条技术体系。通过创新液体菌种发酵技术,制种周期大幅缩短,菌种活性显著提升,培育出抗寒耐旱的平菇、香菇新品种,终结外地菌种依赖,实现“实验室菌种”到“大棚菌菇”的高效转化,打造本土菌种“新势力”。构建“菌棒破碎-有机肥生产-林下种植”技术闭环,5000吨废弃菌棒化身2800亩赤松茸的“营养库”,破解废弃菌棒处理难题,加上智能温控、自动装袋机等设备引入,让标准化种植覆盖全村,优质菇产出率大幅提升,传统农业在科技浸润中焕发新生。

  专家助力,构筑田间地头的“实践课堂”。乡村振兴,人才是火种。科技小院既是技术攻关的“实验室”,更是人才培育的“孵化器”。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专家常驻田间,开设“大棚课堂”“车间实训”,逐渐构建起“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成果转化”的本土化培育模式,400余次技术培训、200多次入户指导,让50余名村民蜕变为懂技术、会管理的“土专家”“田秀才”,部分骨干参与制定地方行业标准,成为产业发展的“本土智囊”。依托科技小院,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通过制定定向引进培养计划,为村企输送专业技术人才60余人,“引进一个、培育一批、带动一片”的人才雁阵效应逐渐显现,为当地菌菇产业发展源源不断注入生机活力。  (赤峰玉龙先锋)

编辑:韩玉峰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