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阿拉善盟坚持把人才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系统构建“倾心引才、悉心育才、真心爱才、精心用才”的全链条工作机制,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五年来,全盟人才活力持续释放,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日益增强,一幅“近悦远来、人尽其才”的生动图景在大漠戈壁徐徐铺展。
倾心引才,激活“一池春水”
阿拉善盟委党校的讲堂上,政治学与法学教研室教师田蓓蓓正为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授课,沉稳语调中饱含理论深度,详实案例里融入实践思考,台下学员专注聆听、不时记录的场景,是对她深夜打磨课件的最好回应。这份扎根家乡的坚守,始于一场精准高效的招聘。

田蓓蓓说:“我通过阿拉善盟组织的兰州大学校园招聘入职,招聘团队专程赴校,与我进行一对一即时面谈,让我能更好、更快速地了解阿拉善盟委党校的工作氛围、平台建设和发展方向,坚定了我回到家乡工作的决心。”

回到阿拉善的田蓓蓓,很快融入新的岗位,专题培训、调研实践等一系列培育计划让她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
在阿拉善,这样的成长故事并非个例。“十四五”期间,阿拉善盟开展人才分类评价认定,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和青年拔尖人才项目评审,构建起系统化、全覆盖的人才培养格局,一批像田蓓蓓一样的业务骨干脱颖而出,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回到家乡工作后,阿拉善盟里为我提供了成长平台,比如安排我参加内蒙古党校的专题业务培训,在基层调研中增强实践能力等等,从中我受益匪浅。今后,我将持续深化理论研究,努力提升实践能力,为阿拉善盟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田蓓蓓告诉记者。
“十四五”期间,阿拉善盟创新建立以“绿色通道+预约引才+鸿雁归巢”为主,各类校园引才、专项引才为辅的“3+X”精准引才机制,累计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950余人,其中博士8人、硕士355人,“双一流”高校及副高以上职称人才占比约30%,人才结构持续优化。
真心爱才,安心安身安业
在阿拉善盟林业草原和种苗工作站的种质资源临时保存库,储藏柜正维持着适宜温度,张琪将封装好的种子标本逐一取出检查,目光里满是专注。这些看似微小的种子,正是荒漠变绿洲的起点,藏着她与团队的心血,而背后是组织的温暖关怀。

张琪说:“组织对我们一线技术人员非常关心,不仅在职称晋升上开辟了绿色通道,还在生活上提供安家补贴。特别是为我们提供了创新课题资金支持和人才公寓居住,让我们能心无旁骛地投身业务工作。当看到项目培育的梭梭、花棒良种苗木出圃用于‘三北’工程建设,看到自己参与培育的苗木能扎根荒漠、染绿边疆,觉得一切付出都值了。”

张琪口中的这份温暖,源于阿拉善对人才的全方位服务保障。“十四五”期间,全盟累计发放各类人才补贴400余万元,实施“人才安居”工程,高标准建设人才公寓200余套,推出购房“零首付”“九折优惠”等政策。建成“阿拉善人才码”,整合60家商家资源,提供20项专属服务,基本实现政策“一键兑现”、服务“一码通达”,营造了宜居宜业、安心安身的人才发展生态。

阿拉善盟林业草原和种苗工作站站长海莲告诉记者:“张琪是我们年轻技术人员的标杆,组织给予的关怀与支持,在她身上落地生根,而她扎根大漠、潜心钻研的精神,也深深感染并带动了整个团队。可以说,这些暖心政策,既留住了一位领军人才,更激发了一线科研队伍的干劲。”
平台聚才,赋能地方发展
平台聚才,赋能地方发展。近年来,阿拉善大力实施“人才科技突围”工程,与中科院西北院、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广泛开展合作,挂牌内蒙古大学阿拉善高新研究院,推动瑞达泰丰化工建成全盟首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走进内蒙古瑞达泰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化验室,烧杯与精密仪器相映,数据与思路碰撞,研发团队正在攻克“氢氧化钾工艺优化”难题,让技术创新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公司常务副总南乖乖说:“我们坚持打造高水平研发平台,大力引育高端科技人才,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充分激发人才的创造力与创新活力。同时,通过持续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不仅让人才在企业实现自身价值,更以‘硬核’技术成果赋能行业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五年来,阿拉善盟累计新增人才科创平台载体181个,科技创新“人才链”不断壮大,产才融合、产教融合效应不断显现,为阿拉善的转型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活水”。


阿拉善盟人才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叶智祥表示,将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完善人才分类评价认定机制,不断做强引才品牌、提升引才质量,持续转变引才理念、释放人才红利,进一步加强人才服务保障,确保人才队伍建设与“十五五”发展目标深度契合、同频共振,为全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李昕冉 潘有为 杨婧 德力和 王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