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芦耳菌棒生产线
近日,距离乌梁素海约两公里的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布拉格苏木赛湖洞嘎查田间地头、庭院内外一派繁忙景象,村民们忙着晾晒、打包葵花、辣椒,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过去,地里只能种玉米、葵花,亩均收入才几百块钱;现在,地里还能种西瓜、辣椒、番茄这些经济作物,收入翻了好几番。”村民郝永和给记者算了笔“增收账”,今年他种了50多亩葵花套种西瓜,长势都不错,葵花亩产300多斤,西瓜亩产8000多斤,两茬下来,一亩地能收入3000多元。“明年打算把西瓜种植面积扩大到100亩!”郝永和笑着说。
赛湖洞嘎查党支部书记刘建文介绍,过去嘎查耕地因长期受乌梁素海流域排水不畅、盐碱化严重等问题影响,土壤贫瘠,村民种植结构单一。这两年,随着乌梁素海生态不断改善,周边区域水资源循环能力显著提升,土壤质量持续优化,带动农业转型。村民们纷纷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附加值作物,形成了以西瓜、辣椒为主导的特色种植模式,收入稳步提升。
“我们的西瓜皮薄个大、沙甜多汁,这几年随着知名度和口碑提升,远销河北、山东、江苏、广东等地。种植的辣椒也因色度好、品质高,吸引云南、贵州、山东等地的客商抢订,色素椒还出口到国外。村民们享受乌梁素海生态红利,收入逐年增加,日子越过越红火。”刘建文说。
生态向好带动特色产业多点开花。如今,乌拉特前旗瓦窑滩西瓜、圐圙补隆烟叶、板栗薯、芦耳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畅销全国,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14.31万余亩,农民亩均增收超150元,生态红利正持续转化为农业效益。
治理成效还催生新产业。内蒙古积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每年收购约6万吨乌梁素海芦苇制作环保建材,2024年产值达到1.7亿元。
生态惠民,生态利民。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从单一的渔业生产到多元化的农业种植和绿色制造,乌梁素海逐步构建起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新型绿色产业发展格局,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范例。
发展变化的背后,源自持续的生态修复治理。“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启动以来,治理模式已从单纯治湖泊转向系统治流域,生态修复也从单要素治理转向多要素协同治理。”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主任包巍介绍,通过乌兰布和沙漠锁边、河套灌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业园区工业废水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及湖区生态调控等综合措施,乌梁素海湖心断面水质连续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整体水质提高到V类、局部优于V类。
如今,乌梁素海上游的100多万亩乌兰布和沙漠得到综合治理,有效阻挡了泥沙流入黄河;流域范围内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和污水管网加快建设,农业四控两化全面推进,有效扼制了点源、面源污染问题。同时,乌梁素海水面面积稳定在293平方公里,鸟类达到260多种、鱼类达到29种,成为名副其实的“候鸟天堂”。
“目前我们正在测算2025年的入湖污染物量,预计将有大幅下降。”包巍表示,“十五五”期间将重点聚焦湖泊内源污染治理,力争通过乌梁素海底泥种蘑菇等方式,进一步改善乌梁素海底泥环境,拓宽农民增收途径。(袁雅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