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呼和浩特

小瓜果做成大产业 赛罕区:“甜蜜经济”赋能乡村振兴

  近年来,赛罕区设施农业蓬勃发展,以网纹瓜、阳光玫瑰葡萄等为代表的特色瓜果产业迅速崛起,不仅凭借卓越品质赢得了市场口碑,更通过创新的产销模式与完善的产业链条,将“甜蜜经济”打造成促农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每年丰收季,赛罕区赛音不浪村的高标准种植基地内,连绵的瓜田铺展开产业规模的壮阔图景;与之相邻的南地村设施大棚内,阳光玫瑰、蓝宝石等优质葡萄品种挂满枝头,一片丰收的景象展现在眼前。

  品质是赛罕瓜果打开市场的“金钥匙”。“我们在种植过程中坚持使用蚯蚓粪与羊粪混合发酵的有机肥,这样种出来的葡萄,不仅果肉紧实、甜度高,还带有独特的玫瑰香和巧克力风味。”基地技术员的话道出了赛罕瓜果从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

  让优质的农产品高效到达消费者手中是实现价值的关键一环。对此,赛罕区创新销售模式,线上线下双轮驱动,让“赛罕甜”品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线下,智慧农联城便民生活圈示范点人头攒动,新鲜采摘的瓜果刚一上架,便被抢购一空。社区在线采购平台紧密配合,市民动动手指,新鲜瓜果便能快速送达家中。与此同时,田间地头的直供点和采摘园同样火爆。呼和浩特市鲜都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樊云钟高兴地对记者说:“虽然基地提供了配送服务,但不少市民和游客更喜欢亲自体验采摘的乐趣。最近这段时间,每天来采摘的人数达百余人,光靠采摘,我们的日收入就能达到1万元左右。亲眼看到、亲手采摘,大家对我们的品质更放心了。”

  线上,直播带货的风也吹到了田间地头。合作社纷纷借助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直播,向网友们展示赛罕区特色瓜果的优良生长环境和独特风味。“家人们看,这是今天刚摘的‘阳光玫瑰’,颗粒饱满,甜脆多汁……”镜头前,主播热情洋溢地讲解,镜头后,完善的物流体系提供有力支撑。通过与顺丰等物流企业合作的助农绿色通道,定制化的包装和高效的空运服务,确保了瓜果的新鲜速达。“目前,周边城市基本能实现次日达,更远的城市48小时内也能送达,最大程度锁住了瓜果的‘鲜’度。”正在负责打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呼和浩特市果路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莘慧斌对线上销售的火爆深有体会:“特别是国庆假期期间,我们的网纹瓜线上订单大增。这背后,‘政企合作’模式对我们畅通销路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我们每天的出货量在7000到1万件,大约50吨,产值在50万元左右。销量暴增,用工量也达到了平时的两到三倍,实实在在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增收。”

  从种得好到卖得火,赛罕区设施农业的亮眼表现,绝非偶然,其背后是精准的产业布局和创新的组织模式。当地积极探索并实践“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有效整合了资源,形成了从统一育苗、科技种植、标准化管理到订单收购的完整产业链条。

  这种集约化、组织化的生产方式,让分散的农户抱成了团,共同应对市场风险,共享产业发展红利。据了解,目前已有200余户瓜农在这一产业链中稳定受益。消费旺季的火爆销量,不仅鼓了农户的“钱袋子”,更印证了特色农业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后所迸发出的巨大能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赛罕区农牧水利局副局长牛志军向记者介绍:“每年的九十月份是赛罕区农产品销售的旺季,这段时间上市的瓜果蔬菜总量可达1万吨以上,总产值能突破3000万元。特色瓜果产业已经成为赛罕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小瓜果,大产业。赛罕区以特色农业为抓手,通过科技赋能提升品质,创新渠道打通销路,完善机制共享利益,成功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胜势。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甜蜜经济”正持续释放着强劲动能,推动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注脚。(杨彩霞)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