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机场在电力市场化交易中交出亮眼成绩单:首月实现电费节约34万元,标志着在能源管理创新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2025年9月,呼和浩特机场正式进入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市场,10月完成首笔市场化交易。结算数据显示,当月用电量261.3万度,交易电价降至0.2元/度,较电网代购价每度低0.13元,降幅39.4%。这一突破为呼和浩特机场降低能源成本开辟了全新路径。

破局:从“被动承压”到“主动出击”
2025 年集团公司确定了“保持与2024 年同口径盈利”的发展目标,对呼和浩特机场而言,在白塔机场运营的最后一个“生命周期年”守住经营成果,成为打牢盛乐国际机场转场后经营基础的关键。随着客货运业务持续恢复,呼和浩特机场用电需求呈刚性增长,而自2024年末起,蒙西电网代购电价持续攀升,至2025年8月均价涨幅已超5%。在“需求增长、节能见顶、成本攀升”的三重压力下,能源成本成为压在机场运营上的一块“巨石”。
年初,呼和浩特机场虽加大节能考核力度,但由于搬迁在即,大规模设施改造已不现实,而依赖管理与行为优化的节能手段也接近边际瓶颈,提升空间日益收窄。
面对严峻形势,传统节能手段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呼和浩特机场果断转向能源供给端寻求突破,从“被动承压”转为“主动出击”,以市场化交易取代长期以来依赖电网统购统销的供电模式,切入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市场。这一机制性转换,不仅显著降低了用电单价,更从源头上为能源成本管控打开了新通道。
新局:精准管理+合作共赢,重塑用电成本模式
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竞争有效的电力市场体系,鼓励更多工商业用户直接参与市场交易。然而,进入交易市场对企业精准预测用能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一旦出现偏差,可能面临考核罚款或高价购电风险。正是出于对交易风险的审慎考量,呼和浩特机场此前一直未轻易涉足。
随着电力交易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与电力代理交易服务日益成熟,呼和浩特机场通过规范透明的市场化竞价机制,遴选出具备专业风控能力与数据支撑的售电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双方围绕电力交易全流程构建协同机制,依托售电公司的技术平台与专业分析能力,实现对用电行为的精准预测与动态优化。
此次合作不仅有效控制和转移市场风险,更在数据共享与能效管理方面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用电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在保障用能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双方共同推动了能耗预测精准度与系统能效的持续提升,真正实现了风险可控、合作共赢的发展新格局。
布局:从成本管控迈向绿色赋能
当前,我国正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通过参与电力多边交易,呼和浩特机场在降低用电成本的同时,也为未来进一步提升绿电消费比例、深化能源精细化管理奠定了路径基础。盛乐国际机场已搭建全系统能源管理平台,为将来精准预测能耗打下根基,并布局了的光伏发电项目,全部可作为未来盛乐国际机场绿电消纳的有力支撑。此举不仅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也逐步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呼和浩特机场此次电力交易模式的成功转型,是内蒙电力市场化改革在关键领域深入落地的重要实践。通过深挖市场潜能、创新价格机制,呼和浩特机场不仅有效实现了降本增效,也为即将投运的盛乐国际机场及集团其他成员单位参与电力市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白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