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市深入贯彻体教融合相关政策要求,通过机制完善、资源整合、项目创新等多项举措,推动青少年健康发展。2020至2024年间,全市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下降1.3个百分点,体质健康优良率上升近14个百分点,体教融合工作呈现多点突破、纵深发展的良好态势。
体教融合政策体系持续完善。通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体教融合工作,先后出台了《通辽市青少年体育“十四五”行动计划》《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深化体教融合提供了政策保障。近三年,市县财政拨付、教育体育部门筹措投入资金近亿元,用于建设体育馆,修建标准化操场、塑胶田径场地,购置体育教学器材。其中,通辽市财政投资250万元,改造曲棍球场地一处;科尔沁区在2023年、2024年投入4000多万元,建设10所学校塑胶运动场地;奈曼旗投资1491万元,用于新建体育馆和标准塑胶田径场,改善地区学校体育运动环境,为青少年提供更为舒适的运动体验。公开招聘体育专业人员,全市现有学校1086所,在校学生375962人,体育教师规模达到2116人,为学校体育教学全面铺开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同时也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体育蓬勃发展。各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及地域特点,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普遍设置足球、篮球、田径等常规课程,探索完善“健康知识+基本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创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多数学校都有本校优势的体育项目,部分学校开发特色项目。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206所、自治区级82所;国家及自治区级篮排球特色学校20所。另外有42所学校开设了滑冰、曲棍球等特色项目课程。
体育活动日趋多元。学校通过优化课间操、大课间、眼保健操、体育社团等活动形式,确保学生每天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时间,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磨练意志。制定体教融合试点建设工作方案,推动体育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奈曼旗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体育课堂教学、丰富赛事活动;扎鲁特旗把5所小学定为试点学校,在全旗小学五六年级期末考试中增加体育与健康测试。全市赛事体系初具规模。打造足球“市长杯”“县长杯”(区长杯、旗长杯)“校长杯”“U系列”等品牌赛事,定期举办运动会,常态化开展各级各类赛事,建立四级联动,形成“校际联赛-区域选拔-市级竞赛”的层级体系,通过赛事活动,激发学生体育兴趣,选拔优秀体育人才,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资源配置持续优化。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落实新中考改革内容,全市今年中考体育考试分值提升至80分。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多数学校建立学生日常参与体育活动、体质健康检测、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并纳入学校教育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体校+学校”联合培养计划,通辽市体校与科尔沁区中小学合作,选派教练入校指导,输送优秀运动员参加自治区级赛事,初步构建“小学打基础、初中强技能、高中育人才”的后备人才链。数据显示:近三年,全市输送自治区级以上运动员45人,培养国家二级运动员127人。
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市体育场地面积达500余万平方米,人均2.6平方米以上,符合国家标准。开放体育场馆,缓解局部不均衡等问题,通辽五中操场、开鲁县全民健身中心,向社会开放。另外,全市足球场地427591平方米,场地220个,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量达到1.5块,达到了国家相关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