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通辽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九场“重点群体保障与发展篇”举行。通辽市委社会工作部、通辽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通辽市妇联、团通辽市委、通辽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就业群体、妇女儿童、青少年、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保障与发展方面的亮眼成效,并答记者问。

通辽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现场。李旭明 摄
通辽市委社会工作部:
创新服务模式 赋能新就业群体城市融入
2024年通辽市委社会工作部成立后,便将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的服务保障放在重要位置,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服务体系。为精准对接需求,采用“线上问卷+线下走访+站点座谈”三维调研模式,走访860余人次,收集各类诉求120余条,让服务供给精准匹配群体需求。针对新就业群体劳动关系复杂、纠纷化解难的痛点,组建“律师帮帮团”,化解各类纠纷32件,切实维护合法权益。同时投入70万余元打造“四季暖心”关爱活动,惠及1200余人次,首届7・17骑士节更是送出60余万元福利,让新就业群体感受到城市温度。

骑手友好小区指引牌,让外卖配送员配送更高效。图片来源通达融媒微信公众号
立足职业特性,推进“友好商场、社区、小区”三级联动,建成315个友好服务场景。商场里的“暖‘新’驿站”,让骑手取餐取件平均时间缩短5-8分钟;社区开设的“奔跑者窗口”,实现15项高频业务“一窗办结”,还同步推出20余种“骑手特惠套餐”;小区启用的“通新码”智能系统,将进出通行时间压缩至30秒,线上“暖新驿站”诉求响应办结率98%。此外,通过“覆盖拓展、管理提质、融入深化”三项行动,推出“积分兑换服务”制度,鼓励新就业群体主动参与城市基层治理。
通辽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深耕双拥工作 谱写退役军人发展新篇
辽市深耕退役军人事务高质量发展,完成“十四五”规划《纲要》相关任务,双拥共建工作扎实推进。海军“通辽舰”授旗入列,通辽市军供站连续三次获评全国重点军供站,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自治区“十四五”退役军人服务和保障规划约束性指标全部如期完成,部分预期性指标超额落实。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争取各级资金4720万元用于备战打仗阵地建设,投入2205万元整修56处烈士纪念设施,通辽市光荣院新建项目主体完工,军供综合服务楼即将投用,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提供坚实硬件支撑。

“戎耀新程 就业护航”内蒙古自治区2025年退役军人就业服务专项行动暨秋季专场招聘会现场。图片来源通达融媒微信公众号
移交安置工作探索实施“直通车”安置办法,持有《法律职业资格证书(A类)》转业军官直通安置到法检部门,其余转业军官及安排工作退役士兵通过赋分选岗方式妥善安置。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加大,完成1046名退役军人技能培训,帮助4134人实现就业,发放创业贷款2590.09万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退役军人专区入驻率100%。服务保障网络全面铺开,建成491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885家单位商户门店提供优待优惠服务,帮扶困难退役军人4281人次。思想引领与权益维护并重,组建宣讲团开展255场宣讲,近50万人参与烈士纪念活动,选树全国模范退役军人1人,全区“最美退役军人”7人,全区“模范退役军人”5人。培育17名“兵支书”“兵委员”典型,223支志愿服务队开展服务超万人次,覆盖城乡的法律援助网络和权益维护“绿色通道”,为退役军人提供全方位保障。
通辽市妇联:
多维发力护航 书写妇女儿童发展新篇章
以制度建设为根基,在通辽市妇儿工委统筹协调下,出台妇女儿童发展“两规划”及家庭教育、法治宣传等专项规划,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责、妇联牵头、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为妇女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制度支撑。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进程中,9.2万名贫困妇女实现稳定脱贫。“党员额吉”“爱心妈妈”等志愿服务项目温暖落地,3685名志愿者与4342名困境儿童结对,开展学业辅导、医疗救助等服务3000余场次,捐赠款物超百万元。“儿童之家”服务覆盖近20万户家庭,“春蕾计划”募集资金105.7万元,超万名儿童受益。

“党员额吉”巾帼帮帮团与困境儿童结对传递爱心。图片来源通达融媒微信公众号
妇幼健康保障水平大幅跃升,孕产妇死亡率降至0,婴儿死亡率降至2.28‰。妇女“两癌”筛查成效显著,完成50万人次免费筛查,较“十三五”末的4.5万人增加11倍,1461名低收入患病妇女获得全额救助。联合医疗部门开展的讲座和义诊惠及10万余名妇女群众。维权服务网络全面覆盖,“12338”妇联维权服务中心、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室实现全域覆盖,矛盾纠纷化解率99%。女性发展空间持续拓展,参政议政水平稳步提升,在各级各类班子中的女性比例均达到标准要求。通过就业招聘、产业帮扶等举措,1.24万名妇女实现灵活就业,5万余名返乡女农牧民工、女大学生获得精准服务,“皓日沁巧娘”展销中心搭建特色平台,让“妇字号”产品走向全国。五年来,275名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先进典型涌现,女性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等领域尽显担当。儿童教育保障不断加码,学前教育普惠率提高6个百分点,女生小学净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均100%,为少年儿童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团通辽市委:
四位一体施策 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之路
共青团通辽市委员会聚焦青少年成长需求,构建“思想引领、权益保障、就业创业、实践赋能”四位一体工作格局,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思想引领走深走实,开展2300余场理论宣讲、300余场红色教育实践和950余次青年榜样宣传,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同心向党的青春力量。权益保障筑牢安全防线,开展千余场法治进校园活动和200余场反诈宣讲,设立61个青少年维权岗;组建160余人的心理健康服务专业团队,开展400余场相关活动,服务12余万人次;通过公益项目筹集839万元,救助6300余名贫困学生,“流动少年宫”服务5.3万人次。

团通辽市委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图片来源通达融媒微信公众号
就业创业服务精准发力,实施“大学生就业引航计划”“扬帆计划”,提供1万余个实习岗位,开展200余场招聘会和50余场直播带岗,助力5万余名青年就业。建立优秀创业青年数据库,发放“青创易贷”1790 万元,有效破解创业融资难题。多元实践平台赋能成长,1526名大学生参与“返家乡”实践,442名志愿者投身西部计划,3469名青年助理网格员排查化解多项风险。开设243期寒暑期托管班、80余期青年夜校课程,组织90余场单身青年联谊活动,满足青年多元需求。“青耘北疆”直播助农销售额2270余万元;生态保护方面,开展2000余场环保宣讲,建成超1万亩青年林;新建38家新业态团组织,打造12个党团服务驿站,强化新兴领域青年归属感。
通辽市残联:
精准施策发力 让“春天的事业”更加温暖
通辽市围绕“兜底保障、精准康复、就业增收、权益维护”主线,推动残疾人事业提质增效,截至2025年11月,全市持证残疾人105058人,各类保障政策精准落地。兜底保障持续强化,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与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均提高至每人每月135元,11215名困难残疾人纳入低保,2963名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重度残疾人医保、养老保险由政府补贴,0-59周岁持证残疾人全部免费享受意外伤害保险。“阳光家园计划”为2786人次残疾人提供托养补贴,15家机构获评自治区A级托养机构。教育保障不断夯实,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97.85%,7 所特殊教育学校通过随班就读等模式,资助267名残疾人大学生圆梦。精准康复服务成效凸显,为25016人次提供基本康复服务,15008人次适配辅助器具。3563名残疾儿童受益于康复救助,0-7岁残疾儿童实现“应救尽救”,开展免费复明手术6121例,8个旗县级康复(托养)中心投用,22家定点康复机构实现全覆盖。

通辽市第八届科尔沁运动大会“残健共融”趣味运动会现场。图片来源通达融媒微信公众号
全市残疾人就业创业渠道持续拓宽,持证就业23954人,新增城镇就业1590人、农村牧区就业4481人。残联、人社、税务等部门开展“走访拓岗促就业”及招聘对接活动,提供岗位115 个,开展各类培训6796人次,举办3场相关竞赛,2家企业获评全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基地。无障碍环境持续优化,新建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配建率100%,完成5313 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改造。文化体育生活日益丰富,开展系列特色活动,选送作品登上全国舞台,在全区残运会上创下历史最佳成绩,全社会扶残助残的浓厚氛围愈发浓厚。(斯琴 李旭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