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财经报道,牙线、牙刷、洗脸巾、护肤品等,都可以刷医保卡支付购买,还有人在网络平台上放出“医保卡薅羊毛攻略”,教消费者在完全脱离医疗场景的情况下使用医保卡支付购买日用品,将医保卡当成“购物卡”用。
从牙刷、面膜被包装成“医疗器械”,到防晒冰袖伪装成“医用隔离垫”,再到美瞳隐形眼镜违规使用医保编码结算,这场打着“合规”旗号的产业链,不仅暴露了部分企业、药店的逐利本性。更令人忧心的是,网络平台上的“攻略分享”正使这种行为隐性常态化,折射出医保基金监管在制度、技术和公众认知上的多重困境。
许多参保人将个人账户资金视为“私有财产”,认为套现、转卖药品是“花自己的钱”,这种认知错位不仅是部分消费者“贪小便宜”心态作祟,更是对医疗保障体系“互助共济”本质的误读。要解决这些套刷行为,监管部门还需进一步织牢织密医保基金防护网。加强对定点药店的常态化监督与突击检查,提高违法成本,对违规者实施“零容忍”;清晰界定医保卡的支付边界,对异常交易进行实时监控与预警,让每一笔医保消费都可追溯、可问责;同时加强公众教育,让参保人意识到,医保基金不是“个人储蓄”,而是社会共济的重要支柱。
使用医保卡“薅羊毛”不可取,医保是“看病钱”“救命钱”,通过购买日用品的方式来套取医保基金,看似占便宜,实则埋下了风险,普通民众要管好自己的医保卡,切不可因小失大。(李慧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