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的不止服装
更是美好的生活
“十四五”收针 “十五五”起针
芥末西服定制店里的针剪刀尺
继续度量着
通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十几年前,来自浙江省温州市的王孟第一次拿起剪刀,为父亲修剪那件过于宽大的西装时,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在内蒙古通辽市开一家西服定制店,并成为通辽时代变迁的一个注脚。
今年39岁的王孟,早在2019年就开了一家全品类定制西服店,名叫“芥末”。王孟对此有独特的解读:“希望每一位顾客,都能体验到我们如同芥末入喉般的激情和冲劲。”

在这间高端、雅致的西服店里,王孟手指轻轻拂过一排排面料,如同抚摸心爱的宝物。
他眼中尽是珍视之色地介绍:“这是西装玩家追捧的瑞达、迪拉格,这是顶奢面料杰尼亚、LP,这是非遗名录里的纯手工云锦,那款是宋锦……”

谈到通辽人对“衣”的消费,王孟切身体验到近年来的变化:“通辽人对服装的需求其实已经和一二线城市越来越契合,也从原来的追求品牌效应,更多转化为对面料品质、版型美感、尺寸合身等更高段位的选择。”
针脚间 缝进民生温度

“芥末”开业已有6年多,正好见证了通辽市“十四五”时期的全面发展。
王孟清楚地记得,6年前,店里最畅销的是3000元左右一套的西装,如今均价已在万元。


“客人不再只关心价格,而是更关注面料来源、工艺细节和版型设计。”王孟说,因为是独立制版、手工制作,目前店内西装价位从2880元一套起,顾客大多消费在4000元——6000元,也有追求更高品质和工艺的顾客,消费会更高。
密密缝 “我爱你三千遍”

提到印象最深的顾客,王孟想起一位年轻的准爸爸。为表达对即将出生的孩子的爱,他特意定制了全套西装。在衬衫领子上,这位细心的父亲要求手工绣上一行字—— I love you three thousands。


这是电影中钢铁侠对女儿的深请告白:我爱你三千遍。把喜欢的电影台词定制在衬衫上,让贴身的衣服传递对女儿这位“贴心小棉袄”的爱,这种细腻的深情,是通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所带来的消费升级。

这种消费升级的背后,是通辽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通辽市在“十四五”期间通过促进就业增收、推动农牧民增收等系列措施,全面提升了居民消费能力,推出多项民生实事,全方位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将就”到“讲究”

王孟回忆起2020年初的一位老顾客:“那时她犹豫了很久,选了店里最便宜的款式。”
今年,这位已当上某民营企业高管的顾客再次光临,主动选择了一身价值超1万元的旗袍。


“通辽人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化。”王孟说,“大家不再把西装视为单纯的工作服,而是个人品位与生活品质的象征。”
在王孟的客户列表上,企业主、新婚夫妇是主要客群,但也不乏追求个性的年轻人。“定制已不是奢侈消费,而是精准匹配需求。”他说。

王孟提到一位有趣的客人,他是位“95”后,从小痴迷多啦A梦。这位客人特地定制了一套西装,外面是庄重的藏青色,内衬却布满那只可爱的机器猫。
“像这种反差萌,只有我们定制西服才做得出来。”王孟不无自豪地说。

过去通辽人大多求职、结婚才穿成套西装,或者一套西装应付各个场合,哪怕多年过去衣服已不再合身,很多人也选择“将就将就”。
王孟总结自己几年的观察,“现在大家讲究多了,毕业答辩、公司年会、闺蜜聚会、逢年过节,甚至老爸过生日都要来一套定制服装。”
内陆小城 “双平台” 对外开放

除了消费理念与消费能力,王孟对几年来通辽物流的便捷程度感触颇深。
“我们家进口面料大多以意大利和英国的料子为主,主要从香港进货。现在到通辽的各种物流比前些年快多了,我的店采购面料也更便捷了。”王孟笑着说。
通辽正式构建起对外开放“双平台”体系。
通辽正立足高水平、高质量要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产业之变 从传统到创新

在王孟的工作室,传统的裁缝工艺正与现代技术融合。
他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服装定制结合,红绢金镂、正绢满金、云锦金地……各种非遗传统面料经过匠心创新,定制出适合日常穿着的精美旗袍。“创新是各行各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王孟说。

这种创新精神在通辽的产业发展中随处可见。
放眼通辽大地,经济发展欣欣向荣,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从一个个大项目到一条条产业链,处处体现着蓬勃生机高质量发展步履坚实。


“我的小店也在谋划自己的‘十五五’规划。”王孟笑着说,他计划引进更多种类面料,摒除浮夸,发现真美,提高水准,让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碰撞出新的火花。
“以前做西装,最怕顾客砍价,现在最怕顾客没时间。”王孟的话,折射出通辽人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

“十四五”收针
“十五五”起针

王孟计划在开发区再开一家分店。他相信,通辽人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脚步不会停止,一套套西服的“针脚”里,将绣出通辽未来五年的蝶变。


傍晚时分,一位很年轻的男顾客走进“芥末”,想要定制一套参加18岁成人礼的西装。
软尺再次绕过顾客胸口,王孟报出最后一组数据:“胸围102,放松量12,未来五年,通辽人的日子还会再‘宽松’几分呢。”

记 者 手 记
窗外的通辽城华灯初上,芥末西服定制店里的针剪刀尺,仍在继续度量着通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店外,繁华大街车流如织;店里,缝纫机哒哒作响——就像通辽这座城市,在高质量发展的“布料”上,正缝下新的一行密实针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