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11月13日讯(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李永桃 张慧玲 帅政)记者从11月13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完成‘十四五’规划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专场获悉:“十四五”以来,内蒙古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着力统筹东中西部差异化协调发展,出台呼包鄂乌“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推动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若干举措等一系列规划意见、实施方案和工作举措。相关部门加强统筹,并将重点任务纳入政策落地工程清单专项推进,有力推动了东部振兴发展、中部地区一体化发展和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十四五”期间,内蒙古东部5盟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782.6亿元;粮食和肉类产量达到2390.9亿斤、153.4亿斤;煤炭在产产能3.5亿吨/年,新能源装机翻倍增长,达到5876万千瓦;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取得积极成效,累计完成造林种草4000万亩,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000万亩;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获批,组织到发中欧班列869列,进出口总额达到2371亿元;28个民用机场建成投用,综合交通网里程达到12.9万公里,占全区的54.6%。
中部地区一体化发展。2024年,呼包鄂乌4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259.4亿元,“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7.2%。4市共同打造风光氢储产业链,目前新能源装机规模已达到6080万千瓦,是“十三五”末期的3.5倍。4市以呼和浩特为中心,常态化开行高铁或动车,初步形成2小时交通圈。养老、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共享加快推进。
西部地区转型发展。“十四五”期间,西部3盟市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占全区的8.6%和6.6%;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列全区第8位、第2位、第5位。国务院批准设立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巴彦淖尔市建成百万亩“吨粮田”。2024年西部地区口岸进出口货物量占全区的52.3%。
发布会还公布了内蒙古“十四五”以来协同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取得的实效。
在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方面,2024年沿黄盟市原煤产量9.67亿吨,圆满完成国家电煤保供任务;在库布其中北部等6个沙戈荒大基地集中开发新能源,沿黄盟市新能源累计装机规模达到8730万千瓦,约为2020年的3.6倍;打造风光氢储产业集群,成功投产全国首个万吨级新能源制氢项目,发布全国首个《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标准;“两个稀土基地”建设成效明显,稀土新材料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方面,实施河套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沿黄盟市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工程1844万亩;集中力量打造乳肉薯绒和玉米、草业等重点产业链,河套向日葵、乌兰察布马铃薯、乌海葡萄等区域公用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在构建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方面,沿黄盟市围绕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施策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链。呼和浩特市建成国家级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包头市入选国家能源领域氢能区域试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晶硅光伏产业链;鄂尔多斯市建成国家级综合性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
在加强沿黄省区合作联动方面,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分别与陕西省、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强基础设施联通,集大原高铁建成通车,包银高铁即将开通运营;共同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举办沿黄九省区黄河文化民歌展演等活动,全力打造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带。
2024年内蒙古沿黄7盟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10.9亿元,比2020年增长30%。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坚定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扛起黄河流域水生态治理和保护重大政治责任,强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悉心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强化河湖生态水量保障方面,乌梁素海自2019年开展综合治理以来,累计补水35.18亿立方米;岱海自2022年应急生态补水工程通水以来,累计补水6316万立方米。
助力“三北”工程建设方面,全面推进小流域提质增效、坡耕地治理、新建淤地坝和拦沙坝等工程,“十四五”期间累计投入23.57亿元,内蒙古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515平方公里、减幅3.8%,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减少326平方公里、减幅2.1%,实现面积和强度持续“双下降”,水土保持率达到58.29%。
加强河湖管理水平方面,“十四五”期间,内蒙古累计清理“四乱”问题4811个,完成黄河滩区近1180亩严重阻碍行洪和影响河势稳定林木清理整治工作,有序将黄河滩区内永久基本农田调出,累计完成黄河滩区1687户、4213人迁建。
加快推进黄河流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方面,内蒙古黄河流域各盟市地下水水位已连续7个月未超基准值,2025年第三季度,黄河流域各超采区地下水水位同比均呈稳定或上升态势。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立足黄河流域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匹配的具体实际,从“管水、节水、治水、增水、活水”5个方面不断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大力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力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管水方面,内蒙古全面建立了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用水总量、用水效率管控目标体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黄河流域1个地表水超载盟市、30个地下水超载(采)旗县实行限审限批等。
节水方面,内蒙古印发《节水行动实施方案》,从9个方面制定了30项具体举措。目前,各项节水任务均有序推进,黄河流域完成年度目标约90%,预计年底前可以完成各项任务目标。
增水方面,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入围全国典型地区再生水配置利用试点城市,黄河流域非常规水利用量较2020年提高27%,有效缓解内蒙古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
治水方面,开展了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专项行动、内蒙古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提升行动、取用水管理大起底、地下水保护专项行动等,不断加大违规取水整治力度。
活水方面,内蒙古黄河流域累计转让黄河水权指标5.51亿立方米,有效破解流域工业发展用水难题。与四川省达成2笔跨省区黄河水权交易。同时,积极推行“合同节水”“节水贷”“水权贷”,形成多元化的节水产业市场。截至目前,通过“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吸引社会资本累计达4.74亿元,“节水贷”“水权贷”累计融资达38亿元。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通过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黄河流域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系统治理。
黄河流域35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由2021年的74.3%提高到2024年的77.1%,干流水质连续五年持续稳定在Ⅱ类优良水平,支流国考断面年均水质全面消劣。乌梁素海湖心水质从2015年以前的劣Ⅴ类改善并稳定在Ⅳ类,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景象逐渐重回人们眼前。
内蒙古持续推进钢铁、焦化、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列入国家清洁取暖城市,完成59.5万户清洁取暖改造。2025年1—9月,沿黄7盟市PM2.5平均浓度21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同期下降32%;乌海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21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同期下降38%,连续6年稳定达标,蓝天白云已成为新常态。
同时,内蒙古坚持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持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行动。截至目前,沿黄7盟市完成2690个行政村治理任务,治理(管控)率达61.36%,全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步提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