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科教文卫

【行走北疆看中国·北疆百城文化探源】多伦诺尔写繁华

  魅力多伦湖。多伦县委宣传部提供

  滦河碧波穿境,燕山余脉叠翠,在这山河相拥的经纬里,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史称“多伦诺尔”)沉淀出跨越千年的文脉深韵,见证着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深度交融。

  这里曾吸引辽代帝王驻足,“夏捺钵”行宫隐于滦河之畔,契丹王朝的晨昏与河光山色相融;这里是民族团结的见证,康熙“多伦会盟”强化了清朝对北疆的统治,奠定了近代中国北疆版图;这里也是万里茶道进入内蒙古的重要门户,在清朝至民国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成为盛极一时的“漠南商埠”;这里也有烽火岁月留下的红色印记,吉鸿昌将军率同盟军浴血冲锋,收复多伦的呐喊,至今仍在高原风里回响。

  山河为证,多伦的文脉从不是冰冷的遗迹,而是滦河滋养的包容、山川铸就的坚韧,在时光里代代相传。

  辽阙遗珠  石语千年

  一场风掠过榆木川,同样的风曾见证先民在河畔巨石上凿刻信仰。多伦的历史遗迹,如散落大地的密码,静候破译。

  2015年,多伦县蔡木山乡铁公泡子村小王力沟,辽代贵妃墓葬破土而出,震动考古界。这是辽代考古中首次发现的贵妃墓葬,被考古学者称为“小王力沟辽墓”,出土了金银器、玉器、琥珀、玻璃器、陶瓷等大量珍贵文物。

  墓葬的发掘,给多伦县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韩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位于一个三面环山的簸箕形山谷中,北面山势高峻,向南渐趋开阔,清理出的两座墓葬分别坐落于两个山洼缓坡之上。”

  墓室结构的坍塌,盗墓者的侵扰,使得墓室中的大多数文物都遭遇了遗失或损毁的命运。但是,考古人员通过仔细清理,发现一处受到损坏的棺椁背后透露出了尘封多年的华美气息。银鎏金镂空凤纹高翅冠,淡蓝色带把长流玻璃瓶……这些色泽惊艳的文物不仅在复杂的工艺中体现着极高的丧葬规格,还少见地展示出了极富生活气息的女性化审美。

  “墓葬的发现极大推动了辽代中期历史研究,甚至填补了某些空白。而那批玻璃器,更为草原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关键实物证据。”韩泽的语气中带着兴奋。

  其中出土的一把银釦青瓷执壶,做工精湛,装饰带有异域风格,并在苏州博物馆推出的“北方有佳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辽代女性文物展”上惊艳亮相,再现了辽代贵族女子的雅致生活。

  辽代贵妃家族墓葬曾被评为“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在2022年入选“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

  在贵妃墓葬东南方向1.5公里处,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处城池遗址,辨认出12处夯土台基及房址、水井等遗迹,出土的人面纹瓦当等建筑构件体现着极高的建筑规制。

  “辽代大型宫殿基址的发现,解决了许多辽代悬而未决的问题,应为相关史料所载的‘滦河行宫’和辽‘夏捺钵’之地,辽代帝后经常来此,辽代许多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盖之庸认为,辽圣宗贵妃墓出现在附近,贵妃很可能在陪同圣宗皇帝的时候病故,而埋葬在附近,是一次重大考古发现。

  行宫遗址和贵妃墓葬的发现,说明多伦曾经深刻影响着辽代的政治进程。这个连接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关键地点,也在此后的千百年间不断展现出地缘政治上的分量。

  万里茶道  漠南商埠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一场改变北疆格局的盛事在此上演。康熙帝亲临多伦诺尔,主持多伦会盟。为固疆域、安民心,清廷敕建汇宗寺,商贸活动随之蓬勃发展。

  “清政府对多伦旅蒙商更加重视,并给予很多优惠政策,直隶、山西、陕西、山东等地的商人蜂拥而至,多伦在不到60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一座典型的旅蒙商城、各种商品云集的贸易都会。”自治区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任月海认为,多伦会盟重塑了当时东北亚的政治格局。

  多伦会盟20多年后,康熙帝再次来到多伦诺尔,发出感叹:“殿宇廊庑,钟台鼓楼,日就新整,而居民鳞比,屋庐望接,俨然一大都会也。”

  随着多伦诺尔—张家口、多伦诺尔—呼伦贝尔、多伦诺尔—库伦—恰克图、多伦诺尔—北京等商路逐渐形成,旅蒙商事业如日中天,商人先后在多伦商业城建起了自己的聚会场所,山西会馆就是其中之一。

  屹立于多伦县城西南的山西会馆,结构精巧、气势恢宏,无声诉说着那段商贸如流、驼铃不绝的岁月。这座修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的建筑,如今已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多伦县著名旅游景点之一。作为多伦诺尔“漠南商埠”辉煌往昔的见证者,依旧引人驻足。

  如今,兴隆街、东盛街、财神庙街……这些沿用至今的街道名称,依然在讲述着往日的喧闹与厚重。一家家忙碌的店铺,延续着百年未断的市井烟火。

  岁月轮转,那些跋山涉水、远赴万里的旅蒙商们的背影,早已消失在曾经的商贸古道之中。但他们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今日多伦的奠基人,将历史的记忆深深烙印于本地的衣食住行、婚丧礼俗与岁时节庆之中。

  至今,山西会馆仍保留着每年农历的五月十三开台唱戏的传统,到六月十五庙会时达到高潮,传唱百年的山西梆子声腔婉转、余音袅袅,成为当地人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铁血丰碑  滦源烽火

  进入暑假,一系列红色研学活动在山西会馆的察哈尔抗战纪念地开展。一座古戏台前,学生们肃穆而立,聆听任月海讲述抗战故事。“92年前,收复多伦后的吉鸿昌将军就是站在这座戏台上,号召民众团结抗日。”任月海说,收复多伦是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民第一次从日本侵略者手中夺回军事重镇,为全国人民带来抗日御侮的希望。

  1933年5月,日军攻占多伦。形势危急的关键时刻,一支抗日武装在察哈尔迅速聚集。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和参与下,爱国将领冯玉祥改编、整编了察哈尔地区的零散部队和义勇军,并与爱国将领方振武的抗日救国军会合,成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同年7月,吉鸿昌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挥师北进,兵临多伦城下。没有重型武器的抗日同盟军官兵,一次次向城内发起冲锋。

  在三河缘红色文化展览厅,一张张黑白老照片记录着抗日同盟军浴血攻城的战斗瞬间。任月海指着老照片说,多伦城久攻不下,冯玉祥向前线抗日将士发出决战多伦以死报国的电令。7月12日,抗日同盟军再次发起猛攻,一批批敢死队员匍匐拼力攻城,经过城内巷战,战斗于中午结束,收复了失守72天的多伦。

  消息传出,举国振奋。这场胜利如一道曙光,照亮了抗战漫漫长夜,印证着中国人不屈的脊梁。当时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章太炎对收复多伦之战评价道:“以争一县,死将士几二千人,虽在一隅,恢复之功,为九十余年所未有。”

  如今,察哈尔抗战纪念地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内蒙古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接待近万名游客。历史的印记,早已藏于一砖一瓦、三餐四季、春种秋收,生生不息。

  绿色蔓延的土地上埋藏着静水流深的过往,也连接着灿若云霞的未来。

  多伦,将斗转星移的岁月凝成一首诗。(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周秀芳  韩继旺  宋爽)

  ​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