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经济新闻

改革破冰,让专利变红利

  论文写在期刊上、专利锁在抽屉里,这曾是许多高校科研成果的普遍状况。如何打破这道无形的墙,让知识真正创造价值?内蒙古工业大学以一场刀刃向内的制度改革,创新性作出了系列破冰举措。

  “不仅专利技术能作价成为公司注册资本,科研团队还能拿到股权奖励,这让我们更有信心和动力把技术推向市场。”内蒙古工业大学科研人员刘慧敏深感振奋。刘慧敏团队研发的“一种导电Al-Cu-Sn-Er稀土铝合金及其加工方法”等专利,正通过作价入股,迈向产业化。对于合作企业而言,这不仅意味着获得了行业前沿的核心技术,更与高校建立了稳固的“创新共同体”,注入了持续发展的科技动能。

  这一“技术+人才+资本”深度融合的模式,源于内蒙古工业大学以改革之力健全转化体系的创新之举。今年10月,学校率先在全区高校推出《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从制度层面松绑赋能,构建起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

  核心改革在于管理机制的“破”与“立”:学校创新性地将职务科技成果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范围中剥离,彻底破除了“怕担责、不敢转”的思想枷锁。同时,明确成果转化与产业处、国有资产管理处、内蒙古内工科技创新产业园有限公司“三驾马车”各司其职,实现“流程标准化、权益清晰化、管理专业化”的运作。而这套制度设计的精髓在于“激励”与“保障”并举。此次改革的核心是“单列管理”。《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明确,职务科技成果不再纳入学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范围,彻底打消了科研人员的顾虑。同时,学校将作价入股形成资产的处置权交由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并建立容错免责机制,实现了 “放开手脚”搞转化。

  “过去,推动成果转化要面临复杂的审批和潜在的国资管理风险,大家积极性不高。现在我们通过制度设计,为想干事、能干事的科研人员‘架桥铺路’。”内蒙古工业大学成果转化与产业处处长佐同林说,“未来学校将不断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持续优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让更多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作为首批内蒙古自治区职务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始终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近年来,学校坚决破除制约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以优化激励机制为突破口,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探索实施成果完成人按90%分配转化收益政策,建立学校规范授权、项目负责人自主管理、负面清单刚性约束的分配决策机制,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驶入“快车道”。

  改革成效已初步显现。近两年来,学校已成功促成208项技术成果落地转化,累计金额达3500余万元,覆盖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内蒙古工业大学正以改革实践,为全区高校提供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内工大路径”。(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白莲)

  ​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