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乌兰察布

化德县沙地治理的蝶变之路: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深秋的浑善达克沙地,一片片新栽的灌木和草方格整齐排列,延绵至远方……站在化德县德包图乡的一处治沙项目区,昔日黄沙漫天的景象已悄然改变,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

  “五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漠,风一吹就能把农田掩埋,现在你看,绿了!”61岁的当地牧民王润拴指着眼前的沙地治理区域,脸上满是欣慰。这片绿色,正是化德县近年来系统推进生态建设的生动缩影。

  作为乌兰察布市东北部的一个小县城。近年来,化德县用钉钉子精神攻坚67.25万亩沙化土地治理难题,让“生态增绿、百姓增收”的画卷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浑善达克沙地,这个曾让当地人谈之色变的名字,如今正在化德人的坚韧攻坚下褪去“凶名”。

  “去年,我们一口气上马了7.17万亩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项目;今年,又实施了18.44万亩治理工程,计划两年完成近26万亩。”化德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贾强告诉记者,通过采用灌草结合模式,在浑善达克沙地构建起立体防护体系。

  走进位于化德县公腊胡洞乡前进村的沙地治理现场,只见工程技术人员刘再明正在检查草方格的铺设质量。“我们采用的是‘草方格+灌木+人工种草’的综合治理模式。这种组合模式在化德县浑善达克沙地治理上效果特别好。”刘再明说。

  据了解,仅2025年,化德县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项目就投入资金5043.58万元,其中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占据主导,为沙化治理提供了坚实支撑。

  从立项到实施,化德县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招标、当年实施。截至目前,已完成11.38万亩沙地建设,彰显了治理的“化德速度”。

  除大规模的沙地攻坚外,化德县还将生态修复视角放宽至全域,通过“三北”工程实施精准修复。今年,“三北”工程3.9万亩项目覆盖了6个乡镇33个行政村的188个小斑,实现了精准治理。这不是简单地种树种草,而是根据退化程度和生态类型,实施差异化修复。

  在白音特拉乡的一处退化灌木林修复区,73岁的林场退休职工李茂苪,一边看着正在检查柠条成活情况的工作人员一边回忆说:“我种树一辈子,见证了这里从沙丘到绿洲的变化。现在的治理更科学了,不只是种,还讲究养护和复壮,成活率比以前高多了。”

  项目技术负责人姚文强解释说:“我们坚持‘四个严’——严把工程质量、严格规范程序、严控苗木质量、严抓后期管护,确保建一片、成一片、绿一片。”

  这种精细化治理理念带来了显著成效。2024年,化德县累计完成防沙治沙造林种草任务22.17万亩,林草有害生物防治面积达25.27万亩,生态屏障功能持续增强。

  “以前我们总觉得治沙是政府的事,现在通过参与项目建设,不仅挣到了钱,也切身感受到了环境改善带来的好处。”七号镇牧民吴三英笑着说,去年,她通过参与浑善达克沙地治理项目劳务工作,家里增收了8000多元。

  化德县始终坚持“治沙为民、治沙惠民”,将“以工代赈”模式融入生态建设各环节。2024年,浑善达克沙地治理项目投入167.72万元以工代赈资金,带动6211人次农牧民参与,同期“三北”工程则以202.55万元专项资金吸引7502人次务工。

  “今年,我们将以工代赈资金提升至515.32万元,带动14724人次参与工程建设。”化德县副县长郭宏志介绍,农牧民从生态旁观者变为建设参与者,既能挣钱又能改善家门口的环境,一举两得。

  在化德县最北部的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区,蓝色的光伏板下,新种植的草本植被正在逐渐覆盖沙地。这里正是化德县“光伏+治沙”模式的创新样板。

  把光伏产业和沙地治理结合起来,既能生产清洁能源,又能固沙造林,实现了生态和经济的双赢。大唐新能源化德分公司总经理郝云飞介绍,该项目30万千瓦新能源光伏装机容量实现当年核准、当年开工、当年并网发电,成为全区首个达成此目标的一体化工程。同时,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完成4.4万亩治沙任务。

  过去沙地是不毛之地,现在通过光伏治沙,不仅解决了生态问题,还为当地带来了稳定的清洁能源和税收。化德县发改委主任郭广冰介绍,预计明年化德县新能源总装机规模将超300万千瓦,实现增绿、增收、增能三重效益。

  从“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化德县的生态蜕变印证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截至目前,化德县已累计完成生态治理面积超过30万亩,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稳步提升。

  “我们将继续坚持系统思维,全面推进沙地治理、‘三北’工程建设和新能源产业发展,努力打造生态建设的化德样板。”化德县县长刁春海说。

  如今,在这片曾经饱受风沙侵袭的土地上,一幅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化德县的绿色实践,不仅有力筑牢了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份高质量答卷。(李璟 金鑫 田礼军)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