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试平台的建设质量与体系化水平,直接决定科技成果能否顺利跨越“死亡谷”。建设中试平台,要明确其功能定位,多方协同建造,探索建立多元投入、规范运行、精准高效的支持机制,带动区域和行业中试能力整体进步。
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中试平台是重要的“中间站”。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提出,按照“做强一批、激活一批、补齐一批”的推进思路,系统化推进中试平台建设发展。这将直击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痛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
中试平台的建设质量与体系化水平,直接决定科技成果能否顺利跨越“死亡谷”。当前,我国制造业创新正加速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跨越,2400多个地方中试平台以及241个工信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已为成果转化搭建起基础框架。但不容忽视的是,部分中试平台存在职能定位分散、技术能力薄弱、服务水平较低、区域布局失衡等突出问题,成为制约转化效率提升的“拦路虎”,亟待通过系统性优化破解发展瓶颈。
建设中试平台,首先要明确建什么。中试平台如果连功能定位都不清晰,何谈成果转化,并且容易带来重复建设甚至内卷式竞争等问题。简单来说,中试平台的功能就是要把样品变成产品,这一过程中需要的设计验证、功能性能验证、工艺验证、适配验证、生产验证等一系列服务功能,中试平台都应具备。制造业包含几十个大类行业,需要重点建设中试平台的目前确定为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信息技术、新兴和未来产业、共性需求6个关键领域,正是为了有所侧重、避免重复建设。
其次要明确谁来建。政府、高校院所、企业等都是建设中试平台的主体,且各有优势,三者并不矛盾,可分类推进。比如,政府有战略规划、政策资源引导优势,在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产业发展必需、某些市场失灵的领域,更适合由政府主导投资建设;高校院所具备创新源头与成果孵化优势,聚焦行业共性技术方向的领域,由其投资建设能更好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企业有生产经验与市场需求对接的突出优势,聚焦特定产品升级、技术商业化应用等与自身发展紧密相关的领域,企业投资型中试平台更能精准匹配市场需求,快速实现价值转化。多方协同,既能加大供给,又能实现优势互补。
最后要明确怎么建。建设中试平台离不开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需探索建立多元投入、规范运行、精准高效的支持机制,提升平台发展效能,带动区域和行业中试能力整体进步。在这个过程中,要遵循产业规律、立足实际,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与科研条件布局平台,这样平台与平台之间才有望互补互促、共享共进,防止一哄而上造成新的“内卷”。还应注意的是,此前一些科技创新平台也包含中试功能,要用好存量,与增量协同推进,发挥叠加倍增效应。
“做强一批、激活一批、补齐一批”中试平台,本质也是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战略定位、基础能力、技术优势、运行机制、服务成效、未来潜力等方面具备优势的,可梯次培育一批高水平中试平台;具备公共服务属性但能力欠缺的,可引导其或重组整合或开辟新赛道,增强竞争力;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关系未来发展、关乎产业安全的关键领域,要补上中试平台的缺口,充实新生力量。
加快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与高水平建设,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链接创新与产业的关键之举。做优做强一批中试平台“中间站”,将推动创新链、技术链与产业链同频共振,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黄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