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试点探索到全国样板,从有形覆盖到有效浸润,放眼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一场关乎思想引领、文化惠民、治理增效的文明实践,正在这片热土上深深扎根、开花结果。
东胜区缘何能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变得如此可感可触、可亲可近?实践给出了答案。
“一张网”覆盖 “一颗心”统筹
初冬,道路两旁铺满了金黄的落叶。手握材料的东胜区市民王晨走进市民服务中心办理业务。在办事窗口旁的大屏幕上,弘扬新时代文明风尚的宣传短片吸引了他的目光。友爱互助、无私奉献、移风易俗……一条条趣味短片润物无声,滋润心田。
“群众在哪儿,文明实践的重点就在哪儿。”2018年,东胜区成为自治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一年后又跻身全国试点。
如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如何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成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基层服务的总窗口?
织就“一张网”、凝聚“一颗心”是东胜区的解题关键。
作为拥有58.6万常住人口、95%城市化率的核心城区,东胜区坚持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政治任务、民心工程,统筹谋划、纵深推进。区委书记作为中心主任高位推动工作,所、站层面坚持文明实践“一把手”抓,结合“流量思维”,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立于日均人流量5000人次的市民服务中心,让文明实践“长”在群众身边,凝聚社会力量。
目前,东胜区全域已建成“中心—所—站—点”四级文明实践阵地网络。从科创空间到老街小院,从非遗工坊到红色教育基地,东胜区通过建设1个中心、15个所、108个站、140余个特色点,织就“15分钟文明实践圈”,让群众步行一刻钟,就能走进“精神家园”。
四维集成 服务“精准滴灌”
阵地建起来,更要“活”起来。东胜区以“力量、资源、内容、平台”四维集成,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服务“精准滴灌”。
回首新年伊始,东胜区图书馆内热闹非凡,红红火火的对联、喜庆的灯笼,空气里弥漫着浓浓墨香和甜甜的爆米花味。
现场熙熙攘攘的人群分布在不同的展台前,有的聚精会神写着春联,有的摩拳擦掌准备挑战科学小实验,有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精美的花馍,有的目不转睛地观看非遗传承人剪窗花……
这场由东胜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旅局、团委以及鄂尔多斯市明星志愿者协会等多家单位共同举办的活动赢得一片叫好声。
在热闹的活动现场,身穿红马甲的文明实践志愿者穿梭往来,为活动顺利进行保驾护航。“今天我一大早就来了,和妹妹一起检查做棉花糖的机器,为参加活动的市民提供帮助。作为一名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大家我很开心。”东胜区伊克昭中学学生付珺豪笑着说。
这场活动,是东胜区文明实践多彩活动的缩影。东胜区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基层服务总窗口”的示范引领作用,持续下沉优质宣传思想文化资源到基层,整合263个所站、400余支志愿服务队、30余家公益组织,让“骨干力量”“末梢力量”“触角力量”拧成一股绳。年均开展精准服务3000余次、活动5000多场次,覆盖群众20多万人次。
“过去社区搞活动,来来回回都是那几位阿姨,现在不一样了。”东胜区民族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吴智斌说,“我们有‘桑榆计划’关爱老人、有卡通人物‘伊萌’吸引年轻人,形式更丰富了,覆盖人群更广了。”
双向融合 既铸魂也办事
文明实践,既要传播党的“好声音”,也得办妥群众的“暖心事”。东胜区聚焦“5+2”服务内容,推动“理论宣讲+政策宣传”“主流价值+移风易俗”“北疆文化+文化服务”等双向融合。
今年5月20日,东胜区市民服务中心一楼东厅化身幸福海洋。20对新人代表在集体颁证仪式上立下誓言。当他们从金婚夫妇手中接过结婚证时,就接过了关于幸福的深情承诺;当他们在“倡导文明婚俗”的签名墙上写下名字时,移风易俗的新风便从笔尖流出,如同一股清流汇入新时代的婚俗风尚。
“强阵地、搞活动、传文化”,东胜区以“清明”“七夕”“520”等文明实践活动为抓手,以市民服务中心、月季公园等阵地为依托,年均开展活动70余场;创编移风易俗微短剧《婚俗变奏曲》、三句半《移风易俗就是好》《天价彩礼我不要》等精彩节目,累计巡演30余场;利用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送移风易俗信息100余条,发放宣传资料2.5万余份,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从“探路者”成长为“领跑者”,从“双试点”跃升为“样板区”,东胜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依靠的是机制创新的智慧、资源整合的魄力,更是为民服务的初心。
(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郝雪莲 通讯员 刘佳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