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科教文卫

沃野镇故城遗址:北魏第一镇的千年守望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苏独仑镇根子场村西南500米处,是沃野镇故城遗址的坐标,在阴山脚下、河套平原之上,矗立了千余年。

  走进根子场村,午后的暖阳洒在大地上,沃野镇故城斑驳的墙垣匍匐在村落的褶皱里,将千年前的烽火密语封存成历史遗迹,丈量着光阴的厚度。

  沃野镇是北魏时期为防御柔然而设立的北方六镇中最西端的重要军事要塞,公元5世纪初期,沃野镇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以“北魏六镇”的角色登上历史舞台,给中国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六镇起义”曾在这里打响,《敕勒歌》曾在这里传唱……

  穿越时光隧道 邂逅军事古镇

  “沃野镇故城遗址发现于1987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乌拉特前旗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姜晨介绍,这一考古发现让尘封的沃野镇历史重现人间。

  也正是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资料向世人展示了千年古城的“容貌”:沃野镇故城城址平面呈“凸”字形,分为东、中、西三连城,中城略突出,东西城对称列于两侧,这样巧妙的设计形成了蜿蜒曲折的布局,大大增加了防御能力。沃野镇故城东西长约1172米、南北宽约520米至600米,夯筑而成。考古工作者在沃野镇故城遗址周边发现了长方形砖、筒瓦、灰陶片等,这些文物的出土为研究北魏时期的建筑工艺与生活风貌提供了实物资料。

  沃野镇故城地表遗物陶片。

  站在沃野镇故城遗址前,听着姜晨娓娓道来,仿佛听到历史的回响。

  沃野镇是“六镇”中建立最早的镇,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中原王朝在河套西部设置了一个县,叫沃野镇。

  南北朝时期,漠北柔然不断侵犯,成为北魏劲敌,明元帝时北魏开始修筑长城,从今天的河北赤城向西到内蒙古河套北,延绵2000余里。为防止柔然南下,魏太武帝拓跋焘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长城沿线设置了6个军事重镇,分别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史称“北镇”或“六镇”。

  漫步乌拉特前旗博物馆的“时光隧道”,与历史对话。在这里看到“北魏六镇”的历史地图时,不禁为之震撼。“六镇”的分布呈线条型,形成屏障,捍卫了北魏国都平城的安危。因此,“六镇”在北魏初期为抵挡柔然进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北魏王朝之所以将沃野镇设为“六镇”之一,因其地理位置至关重要。沃野镇北望狼山,东面为色尔腾山,南面有乌拉山,位于三面环山的开阔平原上,且控制了从狼山各山谷南下并东进的通道,成为北魏军队主力驻扎蒙古高原的主要地区之一,被誉为“北魏第一镇”。沃野镇在“六镇”中的地位显而易见。

  当看到“北魏末各族人民起义图”时,话题又接续到了“六镇起义”。姜晨说:“北魏末年,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空前尖锐,沃野镇爆发了‘六镇起义’,起义前后长达6年,人数曾达百万,成为北魏政权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沃野镇这座军事古镇经历了狼烟四起、战马嘶鸣,见证了北魏王朝的繁荣与沧桑。

  沃野镇故城地表遗物绳纹砖。

  流淌的文脉,从遥远的过去延续到今天,不断积淀在北疆大地的深处。

  20世纪50年代,沃野镇进入考古工作者的视野。70年代,对沃野镇的考古调查工作逐渐增多,在考证过程中发现沃野镇有过两次迁移。经考古实证,与沃野镇相关的古城有三座:脑高古城是沃野镇最早的古城,也就是汉代建立的沃野县,目前基本确认其遗址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黄杨木头镇脑高古城;第二座古城为什拉召古城,北魏太和十年(486年)沃野镇迁到了汉代朔方故城,今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什拉召古城;第三座古城就是位于乌拉特前旗苏独仑镇根子场村的根子场古城,正始元年(504年)迁到这里,被认定为沃野镇的最后镇址。沃野镇的搬迁反映了北魏时期战略调整的复杂性。

  千年古镇的硝烟已褪去,沃野镇故城遗址的发现对研究北魏时期军事重镇的设置以及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此外,因沃野镇地处河套平原、黄河故道沿线,也为其周围自然环境、河流变迁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日月更替,岁月交织,沃野镇故城城墙虽然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但依稀可见的轮廓仍然记录下了那段令人慨叹的历史沧桑。沃野镇故城作为南北朝古遗址,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凝聚保护合力 赓续历史文脉

  守护“北魏第一镇”历史文化遗存背后的千年古韵,成为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后人所坚守的使命。

  2006年,沃野镇故城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根子场村的村民们时常能看到文物保护员巡护沃野镇故城遗址的身影。2025年6月,经过根子场村村两委的选举,村民王波成为沃野镇故城遗址巡护员。

  王波说:“我们当选的有3个村民,每人每周巡护一次遗址,且要确保每周都有人巡护。每次沿着遗址周边巡护,观察遗址现状、排查安全隐患。如果遇到人为破坏或雨水冲刷,巡护员们会及时上报。”

  “当了文物保护员,能为我们的后人了解历史、了解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既感到自豪又觉得肩上的担子重了。”王波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文物守护人的职责使命。

  为保护文物当地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24年,乌拉特前旗博物馆申请的沃野镇故城围栏防护项目获得了国家批复。该项目通过加强前期考古调查,厘清古城城垣基础分布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科学确定沃野镇故城遗址围护范围,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又满足了当地农业生产的需求。

  “我们配合文旅部门压实安全责任,将责任具体落实到文物安全管理人员,定期对沃野镇故城遗址进行巡视巡检,定期清理美化文物周边环境,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同时,我们也不断加强沃野镇故城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宣传行动,切实提升居民的文物保护意识。”苏独仑镇挂职干部李媛媛介绍。

  寻古千年遗址,问今何以新生?

  拥有沃野镇故城遗址这一历史文化瑰宝的苏独仑镇在做好保护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历史文脉的“传承与活化”,让遗址“活”在当下,让历史文化与城市烟火融为一体。

  目前,苏独仑镇正规划申报沃野水韵·乌梁素海农文旅融合示范区,打造“沃野古镇文旅带”,将北魏遗址、知青旧居、秦长城以及500亩智慧育苗基地、生态码头串联起来,以“生态优先、文化赋能、三产融合”为核心理念,打造集古镇文化体验、现代农业观光、水上休闲娱乐、生态渔业研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文旅度假区,打造沉浸式研学路线。

  沃野镇故城遗址是历史为后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苏独仑镇依托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多元文化融合、生态资源与现代治理创新,逐步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文化标识,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发展模式,推动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在苏独仑镇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山河为屏,岁月为甲,晨曦与晚霞映衬着沃野镇故城遗址的雄浑与沧桑,赓续历史文脉的故事化作中华文化长河中的波涛,永续奔流。

  总策划:王笑铁 刘婧

  总监制:何文俊

  策划:李霞

  监制:胡芳

  统筹:崔楠 照日格图

  栏花:苏昊

  记者:胡芳 阿妮尔

  摄像:奈日嘎

  视频剪辑:奈日嘎

  新媒体呈现:孙静华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