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央媒聚焦内蒙古

【央媒聚焦内蒙古·人民日报】内蒙古二连浩特口岸——羊绒小店绽放新活力

  2025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第17版刊发题为《内蒙古二连浩特口岸——羊绒小店绽放新活力》的文章,报道了截至今年9月底,二连浩特口岸边民互市贸易额已突破4亿元,其中落地加工模式交易额达3.95亿元,交易国别涵盖蒙古国、俄罗斯、白俄罗斯等。

  报道全文如下:

  2025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第17版

  旅客在内蒙古二连浩特公路口岸联检大厅办理入境手续。郭鹏杰摄(影像中国)

  柔软的布沙发、一尘不染的写字台、错落有致的小摆件……在暖黄色灯光的映照下,内蒙古姑娘阿拉坦其其格的羊绒店显得格外温馨。这家位于内蒙古二连浩特市区的小店,见证了她从上班族到创业者的转变。

  位于中国和蒙古国边境的二连浩特市,2017年正式启用口岸边民互市贸易区。在那之前的10年里,阿拉坦其其格一直在口岸从事报检和招商工作。那时的她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也能当上老板。“以前边境贸易以大宗商品为主,门槛太高。互市贸易则不同,小规模也能做,还能享受免税政策,适合我们这样的小商户。”

  随着互市贸易区的设立,阿拉坦其其格的创业之旅正式开启。她想到的第一个合作伙伴,是好友恩和敖日格勒——蒙古国一家羊绒企业驻华代表。两人住隔壁,一个擅长做饭,一个爱吃中餐,从邻居变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2018年,她们开始搭档做生意,恩和敖日格勒负责在蒙古国找货源,阿拉坦其其格负责在二连浩特销售。靠着敏锐眼光和灵活经营,她们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从零售扩展到批发,还兼营羊毛羊绒的落地加工。

  随着口岸政策不断优化,边民身份验证、商品申报流程也更加便捷。2023年,二连浩特引导互市商户从口岸搬进市区,交易更灵活、顾客更多。阿拉坦其其格的新店铺就是那时落地的。“以前是在标准隔断铺位里卖货,现在能自由装修、自主经营。我真切地感受到国家政策支持为我们带来的发展机遇。”

  互市贸易的发展,让更多边民走上致富路。起初互市贸易区的商品只有来自蒙古国的几种皮毛制品,如今已扩展至15个国家的400多种商品,包括粮油食品、纺织、化工、医药等。截至今年9月底,二连浩特口岸边民互市贸易额已突破4亿元,其中落地加工模式交易额达3.95亿元,交易国别涵盖蒙古国、俄罗斯、白俄罗斯等。

  “过去互市贸易只能本地户籍居民参与,如今放宽到外来居民,参与人数翻了一番。”二连浩特边民互市贸易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宋利恒介绍。为帮助更多边民稳定增收,当地还成立了16个互助组,为边民经营企业、参与互市贸易整合资源、提供服务。“我们还把办事窗口前移到社区,方便大家就近办理手续。”

  “每个边民每天有8000元的免税额度,我们把额度集中使用,形成规模经营。”阿拉坦其其格说,如今已有200多名边民加入她的团队。“我们这些年的事业就是跟着互市贸易政策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如今,阿拉坦其其格在二连浩特已拥有3家羊绒店,与恩和敖日格勒的合作非常稳固。眼下,两人正积极探索品牌化发展路径——打造一个高品质的进口羊绒集合店,整合多年资源和经验,引入更多来自蒙古国的优质羊绒产品。

  互市贸易也改变了恩和敖日格勒的生活。恩和敖日格勒有3个孩子,两个大孩子在中国上学,“小女儿明年就到入学年龄了,我也打算带她来中国学中文。”她笑着说。如今,恩和敖日格勒一边从事边贸生意,一边兼职做翻译,生活忙碌而充实。她说:“我们的合作不会停止,友谊更不会改变。”

  制作:任镜宇

编辑:梁波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