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央媒聚焦内蒙古

【央媒聚焦内蒙古·光明日报】当好麋鹿的“专职保姆”

  2025年11月17日,《光明日报》第7版刊发题为《当好麋鹿的“专职保姆”》的文章,以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石头沟管理站管护人员马海波的视角,讲述当好麋鹿的“专职保姆”的故事,如今白石头沟的麋鹿数量已从最初的27头增加到60多头。

  报道全文如下:

  2025年11月17日《光明日报》第7版

  清晨的白石头沟,晨雾还未散去,我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工作。无人机缓缓升起,屏幕上很快出现那群熟悉的麋鹿身影——它们正在溪边悠闲地觅食,偶尔抬头啃食枝头的野果。看着它们安然的模样,我心中满是欣慰。

  记得刚来保护区工作时,山里的路可不好走。巡山全靠两条腿,遇到下雨天,泥水能没过脚踝。每到春季,沙尘天气频发,山林总显得有些萧条。

  转机出现在2008年——那一年,大青山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后,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相继落地:山坡重新披上绿装,山间溪流逐渐恢复清澈,绝迹多年的鸟类、小型哺乳动物也陆续回归。整个保护区的生态系统,一天天变得完整而充满活力。

  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021年秋天,27头麋鹿从北京和江苏来到白石头沟,开启了它们的野外新生活。我也因此多了一个新身份——麋鹿的“专职保姆”。不过,刚放归那阵子,挑战可不小。

  那段时间,我每天天不亮就上山,直到天黑才下山,生怕它们不适应新环境。我提前规划好巡护路线,沿着麋鹿可能活动的区域仔细搜寻,留意每一头麋鹿的精神状态,观察它们是否正常进食、饮水。一旦发现有麋鹿行动迟缓或远离群体,便立刻靠近查看,及时排除健康隐患。

  为了帮助麋鹿更快适应野外环境,我和同事还会在冬季食物匮乏时,在隐蔽区域投放苜蓿草、胡萝卜等饲料,但又刻意保持距离,避免它们产生依赖。遇到暴雪、寒潮这样的极端天气,我们更要冒着严寒进山,清理麋鹿活动区域的积雪,确保它们能找到食物和水源。

  付出终有回报。最让人欣喜的一刻,出现在2022年春天——当我通过望远镜第一次看到新生的小麋鹿蹒跚学步时,激动得差点掉下眼泪。这是大青山野化放归麋鹿种群成功繁衍的第一代,也意味着我们的努力见到了成效。如今,白石头沟的麋鹿数量已从最初的27头增加到60多头。

  随着麋鹿种群的壮大,我们的保护工作也在不断升级。现在,部分成年麋鹿佩戴上了北斗卫星定位项圈,通过电脑和手机终端就能实时掌握它们的位置和活动轨迹。保护区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天上有卫星和无人机,地面有日常巡护和红外相机,形成了全方位的保护网络。除了这些高科技手段,我坚持定期上山收集麋鹿粪便,通过分析这些“健康档案”,及时了解种群状况。

  如今的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守护内蒙古中部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我积累的数千条麋鹿生存数据,也为北方地区的麋鹿保护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作为保护区700多名护林员中的一员,我深知肩上的责任是什么。随着保护区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我相信,在更科学的保护体系下,大青山必将成为更多珍稀物种的美好家园,这片绿水青山,也必将焕发出更加动人的生机。(讲述人: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石头沟管理站管护人员马海波 记者高平、王潇采访整理)

  制作:任镜宇

编辑:梁波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