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呼伦贝尔,田野里满是丰收的喜悦。呼伦贝尔农垦诺敏河农牧场的1.8万亩大豆陆续颗粒归仓,经测算,平均亩产达378斤——这一亮眼成绩,竟诞生在积温仅1900℃的高寒地带。这片年种植面积超1400万亩的“大豆之乡”,正以全流程精细化气象服务破解气候制约,让“塞外粮仓”的根基愈发坚实。

气象条件堪称呼伦贝尔大豆生长的“指挥棒”。作为喜温短日照作物,当地大豆早熟品种需≥10℃积温2000—2200℃、生长期降水350—450mm,而岭东地区的水热条件恰好契合这一生长需求。但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农业灾害风险,暴雨、干旱、霜冻等极端天气常导致大豆产量大幅波动,丰歉年的气候产量差值最高可达70公斤/亩。2020年成立的内蒙古大豆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抓手,为大豆种植提供从选种到收获的全链条气象支撑。
在品种适配与播期优化方面,气象服务中心通过三年定位试验,精准摸清“蒙豆”系列品种的生长气候阈值,明确不同区域的最佳播期窗口。2025年该成果推广后,带动主产区大豆亩产普遍增加20—50公斤。同时,中心研发大豆品种优选系统,结合各地海拔、坡向、积温分布等核心因素,为农户精准推荐适配品种,从源头提升种植科学性。

全生育期精准监测与预警服务贯穿大豆种植全程。春播期,气象部门开展10厘米地温动态监测,实时推送地温达标情况与透雨预报,助力农户避开干旱时段,精准把握最佳播种期;7—8月强对流天气高发期,针对暴雨、短时干旱等灾害,通过短信、微信群等渠道,10分钟内即可推送预警信息,同步附上喷施叶面肥增强抗逆性、疏通田间沟渠防涝等实操指导;9月下旬霜冻来临前,细化不同区域防御指标,推送秸秆造烟等针对性防御方案,推动科学应对措施落地见效。诺敏河农牧场在今年低温寡照的不利条件下仍获高产,正是得益于这种“分生育期、分灾害”的精准服务模式。
“气象服务让大豆种植从‘看天吃饭’转变为‘知天而作’。”内蒙古大豆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拓展大豆品种气候适应性试验,持续优化监测预警技术,让智能气象为北疆大豆丰产持续注入强劲动力。(徐璐 王雅莹 乌尼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