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法治作笔 绘就幸福底色

  日前,呼和浩特市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的喜讯传来,呼和浩特市再添一张“国字号”金字招牌。从将法治政府建设纳入“十四五”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到2023年获评“内蒙古自治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再到2025年荣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呼和浩特以法治作笔,持续推动法治基因融入治理全过程,绘就了一幅幅良法善治的美好画卷,让法治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首府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和坚强保障。

  改革赋能 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呼和浩特充分运用法治思维来推动改革、深化服务,聚焦企业和群众关切,创新推出了20多项“小切口”“微改革”,完善了40余项制度,推动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由1296项精简到405项,进入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城市行列。建立的全区首个“12345”政务便民服务热线管理运行体系,获评“全国十佳杰出热线典范”“为民惠企十佳典范”,呼和浩特市获评“2024年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最佳城市”。

  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通过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一次告知等运行机制,将“窗口及审批人员无否决权”等要求转化为具体操作规范,对企业群众提出的审批事项,站在企业群众的角度,积极想办法、出主意、找路径,实现诉求工单量、电话咨询量“双下降”,政务办结率、群众满意率、接诉即办诉求直达率“三提升”,让企业群众切实感受到了“门好进、事好办”。

  诚信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要素。呼和浩特坚持诚信为本,一体推进法治政府与诚信政府建设。加强政务诚信,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6万余条,发布各类政策解读信息1900余条。强化商务诚信,认真贯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信用条例》,在科研、文旅等15个重点行业建立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培育社会诚信,选树青城好人、诚信示范企业、示范街区等诚信主体99个,曝光失信案例235个。承办第六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上榜“2024全国诚信建设影响力城市”,获评“全国优秀信用案例”7个。

  依法行政 规范提升行政执法质效

  依法行政是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行政执法行为的规范性是重要保障。呼和浩特建立健全了政府立法和审议机制,特别是制定《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条例》《呼和浩特市大黑河郊野公园生态保护条例》《呼和浩特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25部,构筑起保障两件大事在首府落地落实的法规制度体系。

  2024年,全市政府法律顾问为各级政府、部门重大行政决策、签订重大项目合同等提供法律意见7500余件次,同比增长23.6%。

  政策突出监管。呼和浩特全面推行规范性文件事前合法性审查和事后监督审查,提出550余条审查意见,合法性审查率和备案率均保持100%。开展涉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平等对待企业等5轮次行政规范性文件全面清理,废止、宣布失效行政规范性文件171件。

  强化规范执法。呼和浩特完成乡镇(街道)56项赋权事项认领和公布工作,做到“一张清单管权责”“清单之外无权力”,有效破解“小马拉大车”的突出问题;市、旗县区两级成立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局,全市84个司法所全部加挂“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办公室”,建成三级全覆盖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在全区率先建立行政执法监督工作联席机制,聘请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883人;扎实推进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坚持包容审慎执法,出台《免罚轻罚清单》3.0版,完善免罚轻罚事项160项。获批全国第28个知识产权法庭,是全区首个知识产权法庭,获批国家级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地方分中心,有力护航全市创新驱动发展。

  聚焦民生 增强群众法治获得感

  做好社会矛盾化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呼和浩特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打造县乡级综治中心93个、“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63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84个,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调解组织网络,调解成功率持续保持99%以上。全面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以来,全市94%行政争议经复议后未再提起行政诉讼,实现案结事了。呼和浩特市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玉泉区清泉街社区被评为全国“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同时,做优公共法律服务,线下建立1257个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形成“30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线上推行“呼和浩特司法通”,一村一社区一码覆盖全市9个旗县区1401个村(社区),795名村居法律顾问、7176名“法律明白人”实时提供线上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各类法律服务,打造基层群众身边的贴心法律顾问,全市两家单位和4名个人分别获评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武子暄)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