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望俄蒙,鸡鸣闻三国。”这句话是对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的口岸小城——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的形象描述。
如果你来到满洲里,站在中俄边境线上放眼望去,宽阔的中俄边民互市贸易区车水马龙,集装箱列车来回穿梭。远处的满洲里铁路口岸,起重机的钢臂高高扬起,一排排集装箱在晨曦中闪耀着金属的光泽。从这里出发,一列列满载“中国制造”的中欧班列,驶向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延伸至欧洲腹地,勾勒出一条条新时代向北开放的“钢铁丝路”。

俯瞰位于满洲里的中俄边境线,草原广袤,口岸建筑与铁路纵横交错(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摄)
“十四五”以来,满洲里市牢牢把握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战略机遇,以口岸为龙头、以合作为纽带、以民生为根本,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一座开放之城的脉动,正愈发鲜明。
从口岸看开放 在通道建设中打开北向大门
“自2013年中欧班列开行以来,我们满洲里站累计通行的中欧班列已经突破3万列,日均通行班列达到16.1列,线路拓展境外21条,覆盖国内60余座城市,货品涵盖成品汽车、食用油、服装衣帽等千余种。”在满洲里站货运车间集装箱场,值班员杨亮一边巡视场地,一边告诉记者。
近年来,满洲里铁路口岸持续扩能改造,集装箱货场面积扩充至4.5万平方米,存箱能力跃升至近1万标准箱,日换装能力达840标准箱,换装效率提升了一倍,返程中欧班列开行能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满洲里铁路口岸集装箱换装(央广网发 张鹏 摄)
为了让货物“走得更快”,监管方式也在不断升级。海关建立起防范滞堵风险的信息共享、应急处置、综合分析上报“三项机制”,并搭建铁路口岸物流智慧监管平台,对货物物流信息、查验状态、报关进度进行动态展示,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监管,为中欧班列快速通关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我们坚持政策深化落实与智慧监管赋能‘双轮驱动’,推行‘预约通关+集中查验’便利服务,对查验货物采取‘即到即查’,实现货物验放通关‘零延迟’。”满洲里海关查验一科副科长郑峰介绍道。
便利政策的落地,让企业切实尝到了“开放红利”。“海关预约通关、‘铁路快通’等便利措施推广后,极大简化了我们的通关流程,也为我们节省了转关申报、调箱、场地等费用。”满洲里信达通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业务经理杨景伟告诉记者,这些改革不仅满足了企业对时效的高要求,也显著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满洲里公路口岸货车等待进出境(央广网发 张鹏 摄)
通道更畅、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满洲里这座口岸城市,正在向北开放的大通道上加速奔跑。“十四五”期间,满洲里口岸进出口货运量累计超1亿吨,进出境中欧班列累计通行突破2万列,公路口岸率先在全国试行24小时货运通关。2025年,互贸交易额预计完成1.2亿元,是“十三五”期末的3倍。
从合作看发展 在互联互通中汇聚共赢动能
开放通道的打通,带来了经贸合作的“磁场效应”。近年来,满洲里积极打造“口岸经济带”,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在更大范围内延伸与融合。
在满洲里国际物流园区,一批以中俄合作为主的企业落地生根。
“入驻基地以后,相关部门给我们提供了停车位、办公场地等无偿使用的配套设施,借助政策红利,我们大幅提升了出关时效,有效减少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满洲里靖源经贸有限责任公司俄罗斯市场负责人刘翔宇说。
该公司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模式,目前平均每月出口二手车150至160台,下一步计划向俄罗斯南方的叶卡捷琳堡、索契、莫斯科等城市拓展市场。

满洲里中俄互市贸易区内,中外客商开展贸易往来(央广网发 张鹏 摄)
在这一产业迅速成长的背后,是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努力。“十四五”期间,满洲里与俄罗斯、蒙古国组织举办经贸、文化、体育、医疗等各类交流活动161次,地区间务实合作不断拓展。“口岸带动、腹地支撑、边腹互动”开放格局加速构建。
满洲里市商务局对外贸易科科长白志平介绍说,满洲里正努力擦亮“二手车出口”这张金字招牌,筑牢二手车出口行业健康发展的根基,引导企业主动“走出去”,通过国际展会、跨境推介等方式,让满洲里二手车出口成为国际市场上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
与此同时,满洲里还在加快中俄蒙国际物流合作区、农产品加工园区等项目建设,推动从“通货”向“通智”转变——开放从通道拓展到产业,从贸易延伸到科技、人文合作,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十四五”以来,满洲里市外贸进出口总值预计完成783.3亿元,年均增长28.8%。
从民生看幸福 在开放发展中厚植城市温度
开放的最终指向,是让城市更宜居、让百姓更幸福。近年来,满洲里市坚持以民为本,在城市建设、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中不断提升品质。
“过去我们的一些疑难病例要转到呼伦贝尔市甚至北京,现在在家门口儿就能看到专家号了,对我们来说太好了。”家住满洲里市的孙洪玲感慨地说。内蒙古自治区“组团式”医疗帮扶团队进驻以来,当地建立了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和基层医师培训机制,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满洲里中俄青少年交流(央广网发 王化勇 摄)
教育同样因开放而更具活力。满洲里第一中学开设双语课程,学生能同时学习俄语、了解邻国文化;满洲里职业学院则设立跨境电商、口岸物流管理等特色专业,为开放型经济培养了大批人才。开放带来产业兴旺,也带来生活的诗意。“这个季节秋色渐浓,我们行程安排也是比较长的,一路沿着祖国的边境线,来看一下中俄金街繁华的景象,感觉这里蛮好的,作为边境城市来说也很繁华。”来自贵州的游客梁小琴说。
2024年,满洲里市接待游客突破900万人次,同比增长近四成,“边城风情”“欧陆建筑”“草原风光”三大品牌交相辉映。中俄蒙国际冰雪节、中俄蒙千人跨年联谊等活动成功举办,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丰富。“十四五”期间,全市预计接待旅游总人数2970.1万人次,旅游总花费471.3亿元。
在开放与共赢中描绘未来图景
当前,内蒙古正充分发挥《内蒙古口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规划引导作用,加快形成“口岸+腹地”“口岸+园区”的联动发展新格局,推动“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变,“过路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型,更好地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发展优势。
满洲里区位独特,连接着俄罗斯和中国两个大市场,可以发挥小城市四两拨千斤的大口岸作用。作为中国最大陆路口岸城市,满洲里不仅是中欧经贸往来的重要节点,更是国家向北开放的前沿窗口。“十四五”以来,国家、自治区层面多项支持政策相继落地。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满洲里市在推进口岸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仍面临三次产业结构失衡、口岸效能提升受限等困难和问题。
“作为国家向北开放的重要支点,满洲里在‘十四五’期间充分发挥口岸引擎作用,有力服务国家开放大局。”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胡伟华表示,面向“十五五”新征程,其核心任务在于加速完成从“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的能级跃升,深度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未来,可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产业集聚与创新协同,加快构建集物流、贸易、加工、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开放型经济体系,在更高水平开放中打造出具有示范意义的“满洲里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