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巍峨山脉到广袤草原,从葱郁森林到沃野良田,从清澈湖泊到连绵沙海,辽阔而充满活力的内蒙古大地,正以昂扬的姿态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为全面、系统、深入地展现内蒙古自治区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凝聚全区各族人民的发展共识与进取精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内蒙古频道现推出大型系列主题报道《奋进内蒙古 发展有底气》,向全国乃至全球展示内蒙古在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中闯新路、挑大梁、当先锋的干事创业精神,彰显内蒙古锚定“十五五”、奋进谱新篇的强大底气与坚定信心。
“风起额济纳,沙落北京城。”四十多年前,来自内蒙古阿拉善盟的沙尘暴,不仅严重影响着当地各族群众的生存与发展,更曾让京津冀乃至西北、华北地区的人们“闻沙心惊”。
如今,景象已然巨变。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与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两条总长460公里、宽3公里至20公里的大型防沙锁边林草带,如同蜿蜒的绿色长城,延伸向远方的天际。它们在黄沙与绿洲之间划出一道清晰的分界,构成“绿带锁黄龙”的壮美画卷。这令人惊叹的景象,正是阿拉善系统化推进生态治理的缩影。随着锁边工程不断延伸,一个更为宏大的治沙版图正逐渐清晰。

治理后的沙漠(央广网发 阿拉善盟融媒体中心供图)
截至今年7月,阿拉善盟已完成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建设约1856公里,实现全线合龙。锁边林带的全面合龙,筑牢了生态安全的外围屏障,也为内部更精细的治理创造了条件,共同推动着全盟防沙治沙事业迈上新台阶。今年10月10日,一项标志着生态治理迈入新纪元的数据振奋人心——全盟累计完成的防沙治沙任务突破一亿亩。
从“谈沙色变”到“人进沙退”,从“单一种植”到“光伏产业”,从“不毛之地”到“产业协同”,执着而又不甘于现状的阿拉善人俯下身子,硬是让“苍天般的阿拉善”绿意渐浓,并且走出了一条“绿富同兴”的产业发展之路。
科技治沙新纪元:从“人海苦战”到“智能攻坚”
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最西部,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超过3000毫米,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横贯全境,总面积达9.47万平方公里。
阿拉善的治沙,早已超越改造家乡的意义,更肩负着保障中国北方生态安全的战略使命。
这里曾是我国最主要的沙尘源地。冬春季节,强劲的西北风掠过广袤荒漠,为沙尘天气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一旦阿拉善的生态防线失守,风沙将南下东进,不仅威胁本地,更将波及河西走廊、华北地区,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因此,阿拉善的治理成效,直接关系到黄河安澜、河西走廊生态廊道及东风航天城的安危,牵一发而动全身。
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当年治沙,条件极为艰苦。沙枣树苗稀缺,人们只能把收集到的种子泡在脸盆里,等待半个月后发芽,再小心翼翼地栽到沙漠背风处。
那时,树苗靠牲畜驮运,树坑靠铁锹一铲一铲挖出来。沙漠里没有路,光走进去就要一两个小时。从早忙到晚,一天也仅能种下几十棵树。
刚种下的树苗,常被风沙掩埋或被牲畜啃食。治沙人只好在附近搭起窝棚日夜守护,“白天造林、半夜护林”成了家常便饭。正是靠这样近乎原始的坚持,老一辈治沙人让一棵棵树在沙海中活了下来。

使用草方格压沙机作业(央广网发 徐晓玲 摄)
如今,靠“人力苦战”的治沙时代已经过去,科技治沙正带来全新气象:导航打坑机依托卫星定位精准作业,有效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和成本,提升了防沙治沙的质量和效率;草方格压沙机日作业量达人工5倍–7倍,铺设深度均匀,抗风效果更强;浅埋滴灌系统节水达73%,苗木成活率提升至85%以上……机械化、智能化技术正推动防沙治沙质量与效率全面提升。

无人机进行飞播(央广网发 阿拉善盟融媒体中心供图)
飞播造林,成功突破了国际公认的“死亡线”。面对“年降水量低于200毫米便无法飞播”的定论,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正高级工程师刘宏义与团队毅然回应:“我们偏要向这条‘死亡线’发起挑战!”在上万次试验与失败中,他们不断摸索,最终总结出“适地、适种、适时、适量、封禁”这一精准高效的十字技术方针。种子经保水剂包裹,化为一颗颗“种子导弹”,借助GPS导航系统,被准确投放到目标区域。如今,飞播造林的成活率较初期已提升3倍,这项技术不仅改写了治沙历史,更被誉为世界治沙领域的一项非凡创举。
“十四五”以来,阿拉善盟依托国家“三北”工程,持续推进三大沙漠边缘的荒漠化治理。通过统筹运用生物治沙、光伏治沙、工程固沙等多种手段系统治理,截至目前,已建成全长1856公里的锁边林草带,累计完成防沙治沙面积突破1亿亩。森林覆盖率从建盟初的2.96%提高到8.42%,草原植被覆盖度由不足15%提升至23.18%,生态屏障功能显著增强,实现了草原植被盖度与森林覆盖率的“双提高”,以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的“双减少”。
绿电生金:光伏板下“锁”住黄沙,点亮远方
在防沙治沙中,阿拉善盟立足清洁能源产业优势,深入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通过“光伏发电+防沙治沙”模式,阻止沙漠东侵南移,推动实现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沙漠上光伏板(央广网发 阿拉善盟融媒体中心供图)
阿拉善盟的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规模已达1000万千瓦,占总发电能力的86%,在人们日常用电中,十度有八度多是绿电。这发展速度像坐火箭一般,五年翻了十几倍,发电量也完全超越了煤电。此外,全盟已获批新能源建设总规模超过2800万千瓦。为了解决太阳能、风能“有时有、有时无”的问题,还配套建了巨型“充电宝”(新型储能)来存电。如今用不完的绿电,还能通过“电力高速”输送到江西、山东等省份,一年光送出去的电就有几十亿度,真正做到了把“风光”变成了真金白银。

光伏板下的绿色植被(央广网发 阿拉善盟融媒体中心供图)
更妙的是,这些新能源项目,特别是建在沙漠里的太阳能电站,已然成了治沙防沙的“神器”。这成千上万块光伏板铺在沙地上,就像给沙漠盖上了一层坚固的“盔甲”,直接把沙土压住,风无法吹进来。板子下面还能变成“遮阳棚”,减少水分蒸发,可以种草种药,恢复植被。
“以前沙子能埋掉汽车,现在光伏板下能长草!”内蒙古华电腾格里绿色能源有限公司巴彦浩特光伏分公司工程管理部负责人贾成真踩着脚下的草方格沙障说道。如此一来,既收获了清洁电力,将电卖出获得资金投入更多生态建设,又直接固定了沙源,保护了家园环境。这真正是把沙漠的“害”变成了“宝”,一手建起了国家的能源基地,一手筑牢了北方的生态安全屏障。
沙产富民:梭梭林里“种”出乡村振兴新道路
治沙之后,如何将沙产业做强做大,让更多老百姓受益,成了摆在阿拉善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多年来,阿拉善盟巧妙地将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培育了以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为代表的特色沙产业。

沙地间种植的肉苁蓉(央广网发 王禹 摄)
“过去守着沙地受穷,现在靠着沙地致富。”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的马奋梅是当地沙产业发展的受益者之一。自2007年以来,她靠着边学习边实践,累计种植梭梭林20余万亩,并成立公司,带领千余名农牧民在漫漫黄沙中掘金、从生态治理中致富。
据统计,目前,全盟已累计种植梭梭1026.3万亩,接种肉苁蓉151.3万亩,年产量达10050吨。通过“企业+基地+农牧户”模式,带动3万多名农牧民走上产业致富路,人均年收入3万元到5万元,部分牧户甚至达到10万元至30万元。
如今,当地沙产业体系日益完善,已培育多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形成了从生态种植、原料初加工到苁蓉酒、酵素等深加工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借助“全国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行业博览会等平台,“阿拉善人家”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肉苁蓉与锁阳更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沙产业已毋庸置疑地成为驱动阿拉善乡村振兴、富民增收的支柱性产业。
从“风起额济纳,沙落北京城”的忧患,到“绿带锁黄龙,风光变金银”的实践,阿拉善用四十五年将荒漠威胁化为生态机遇。这条跨越生存与发展的“绿色远征”,不仅筑牢了此地的生态安全屏障,更开创了沙区人民与自然共生的可持续未来。它的故事证明:当人类以智慧与坚韧回应自然的挑战,黄沙终将低头,绿洲必会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