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北疆观察

一罐深情万里共鸣

  “只是一层薄薄的土,人与人就再难相见了。”近日,初三学生龙睿熙的作文《藏在罐子里的爱》,让无数人泪目。那只旧罐子,装的岂止是糖或盐,分明是岁月深处不曾褪色的爱。

  真情实感,是文字拥有万钧之力的秘诀。龙睿熙笔下没有精巧修辞与宏大叙事,只有一个个鲜活又温暖的日常片段:奶奶从旧罐子里小心舀起一勺糖时,那双布满皱纹却满是慈祥的眼睛;孩童时期的自己,第一次品尝到糖的甜蜜,脸上绽放的纯粹欢喜。正是这般未经雕琢的真挚,让罐子从具体器物升华为跨越时空的情感符号,让每个人都在其中照见了自己的“奶奶”与童年。

  细节描摹,是平凡故事打动人心的关键。 龙睿熙写道奶奶“在围裙上小心翼翼地擦干双手就把我抱到了旁边”,这何尝不是天下长辈对晚辈疼爱的缩影?还有“我努力踮起脚,伸手想去拿,可不管怎么努力就是差那么一点”,这又何尝不是我们记忆深处回不去的童年场景?这些被光阴打磨的温润细节,构成了情感共鸣的坚实基座。打动人心的故事从不仰赖华丽辞藻,而在于这种于细微处见真情的质朴表达。

  代际回响,是传统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延续。在快节奏、高强度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每天被忙碌的工作、繁重的学习、身不由己的社交塞满,步履匆匆地追赶着时代的脚步。那些藏在角落的儿时记忆、乡土情怀、隔辈亲情,成为浮躁喧嚣生活中人们最渴求最柔软的精神慰藉。龙睿熙的这篇作文,恰似一扇打开的窗,让我们得以重温那份纯粹的温暖与感动,重新审视那些被忽略的深情与牵挂。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朴素的亲情、真挚的情感,永远是我们心灵的归宿。

  一罐深情,万里共鸣。守护这份可贵的真情表达,教育责无旁贷。最好的教育不是培养只会套用模板、堆砌辞藻的写作机器,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写出自己心中的“罐子”。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巧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孩子情感的培养。要知道,与其空洞说教,不如在孩子心中种下珍视情感的种子。将情感教育融入课堂,鼓励学生记录家庭故事、生活点滴,让作文成为他们表达真情实感的载体。同时,作文评选也不应只看重技巧、结构的完美,而更应该重视真情实感,让那些充满温度的文字、饱含深情的故事被更多人认可、倾听。

  龙睿熙笔下的那只旧罐子依然静立在时光深处,盛满的不仅是奶奶对他的爱,更是不曾断裂的情感血脉,是代代相传的温暖与善意。当万千心灵的共鸣汇成一曲动人的和声,我们终将明白,最动人的永远是真诚的情感,最深远的永远是朴素的表达。愿每个孩子都能书写出心中的爱与痛,愿每一份真情实感都能在阳光下散发万里芬芳。(曹灿辉)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