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北疆观察

用科技之笔改写防沙治沙历史

  近年来,内蒙古以“揭榜挂帅”项目的集聚创新动能,用科技之笔改写防沙治沙历史,在科尔沁沙地、黄河岸线等生态要地书写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内蒙古用14个“揭榜挂帅”项目证明:科技创新是防沙治沙的核心引擎。跨区域协同、产学研融合的攻关模式集聚全国智慧,精准化监测、系统化修复、长效化管护的技术体系破解治理难题,更将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紧密联结。这些实践不仅让内蒙古荒漠化土地面积连续多年“双减少”,更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北疆经验。

  科技攻坚的核心突破,在于破解传统治沙的盲目性困境。通辽科尔沁沙地曾因监测缺位陷入治沙靠经验、成效凭感觉的僵局,而空天地协同监测技术的落地让精准治沙成为现实。卫星高空巡查勾勒全域图景,无人机低空巡航捕捉细节变化,地面监测站采集土壤墒情与植被数据,“天地一体”监测网如同为沙区装上“智慧天眼”。时空谱融合算法与超分辨率重建技术更让数据“活起来”,91%的草类实测准确率、98%的沙化识别精度,实现了从经验摸索到数据决策的质变。这种精准治理思维,正是内蒙古科技治沙的鲜明特质。

  系统思维的植入,让生态修复兼具科学性与可持续性。乌拉特中旗荒漠草原的治理实践,打破了“单一植绿”的认知局限。科研团队通过84个调查样地、252个植被样方的系统调研,精准研判草原退化机制,创新“人工辅助+自然恢复”的分级治理模式,使补播牧草存活率稳定在85%以上。更具深意的是放牧精准管理App的研发,让牧民轻点手机即可掌握载畜量与转场时机,实现了生态修复与牧业增收的双赢。这种将生态系统完整性与生产需求统筹考量的智慧,为干旱草原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随着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必将愈发坚实。(风启)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