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漫话天下

伪造

  把水果P成发霉的,把衣物P成破洞的……据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期,多位电商卖家遭遇了部分消费者利用AI伪造商品瑕疵以骗取“仅退款”的情况,有些仿真度极高,难以辨识。

  “仅退款”原本是一些电商平台为更好保障消费者权益而推出的创新之举,然而,当这种善意与AI伪造证据的伎俩“狭路相逢”,受伤的是谁呢?对于商家而言,不仅增加了识别AI伪造证据的精力成本和技术成本,还可能因“证据”十分逼真而财货两失。对于多数消费者而言,当更多商家和平台取消“仅退款”机制时,货不对板、商品瑕疵等问题的维权成本无疑会增加。AI技术应为更多人的生活提供便利,眼下却在商品交易等领域扮演起坑蒙拐骗的“帮凶”角色,要么是卖家利用AI美化评价、诱导下单,要么是少数人利用AI伪造证据发起不正当维权,最终彼此猜忌、防范——这不是健康的电商经济应有的样子。对上述新情况应予以针对性打击,加大技术防范力度,规范平台规则。让共赢成为电商经济的关键词,是一道必答题。(赵春青/图 嘉湖/文)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