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全局工作突出位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不仅把“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列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还以专章形式部署“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相关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方向。“十四五”以来,通辽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重点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让北疆草原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在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中书写了亮眼答卷。

(通过湿地修复、生态治理,科左后旗辉图阿巴海嘎查的湿地成为候鸟迁徙的“中转站”。张启民 摄)
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是通辽市生态建设的生动注脚。“以前偶尔会有雾霾天气,现在几乎天天能看到蓝天,空气又清新。” 市民王先生的真切感受,道出了群众对生态环境变化的认可。通辽市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32台燃煤锅炉完成超低排放改造,26家城市禁燃区煤炭经营场所实现搬迁整治,607家工业企业纳入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累计检测柴油货车106.6万辆,2024年全市优良天数达342天,细颗粒物平均浓度降至28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17.6%,空气质量实现转折性变化。

(通过水体治理,奈曼旗孟家段国家湿地公园蜕变为水草丰茂的“绿肺”。图片来源通辽市生态环境局)
水环境治理同样交出优异成绩单。通辽市累计批复431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实现乡镇级及以上保护区划分全覆盖,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长期保持100%达标;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从40%提升至60%,连续保持无劣Ⅴ类水体,提前达成终期考核目标,水质改善率位列全区首位。农村环境整治深入推进,559个行政村完成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34%,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84.22%,城乡生态环境同步提质。

(霍林郭勒市南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效果。图片来源魅力霍林河微信公众号)
生态保护修复的广度与深度持续拓展。通辽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划定143个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单元,设立44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40.32公顷,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达26.66%。通过创建6座绿色矿山、完成11.86平方公里矿山治理,山体重现绿意;新建401.7万亩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年节约农业灌溉用水4亿立方米,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双赢。

(西辽河干流全线过流航拍图。张启民 摄)
干涸河道重现碧波,流域生态环境全面复苏。断流27年的西辽河干流于2025年春季和汛期两次实现全线过流。同时,通辽市持续推进“三北”工程和防沙治沙任务,累计完成584万亩“三北”工程、533万亩防沙治沙任务,森林覆盖率稳定在19.64%,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64.29%,违规放牧率降至4.66%,生态质量变化指数(EQDI)达0.704,达到一般变好水平,更荣获第二届全球生物多样性“自然城市”称号。

(光伏项目为能源基地输送绿色电能。图片来源网络)
绿色转型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通辽大地,一排排风机迎风转动,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清洁电力源源不断输送。“十四五”以来,累计实施150个工业节能节水技改项目,节约能耗35.7万吨标准煤,节水量约510万吨;获批36家绿色制造示范单位、11家自治区级节水型单位,散乱污工业企业实现动态清零,16家企业完成低挥发性有机物原辅材料替代。

(风电大基地项目为能源产业注入新活力。图片来源网络)
能源结构转型成效显著,奈曼旗、霍林郭勒市园区增量配电改革试点项目投入运行,国家第二批238万千瓦风电大基地项目全容量并网。截至目前,全市新能源装机规模达1410万千瓦,占比60%,可再生能源发电量252亿千瓦时,占比34%;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3.16%,2021—2024年考核口径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8.5%,完成“十四五”目标的 113.5%,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主要污染物提前超额完成减排目标,绿色发展底色愈发鲜明。

(通过多项生态修复措施,科左后旗努古斯台项目区如今已铺展连绵绿意。张启民 摄)
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体系不断健全。通辽市修订《通辽市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实行生态环境保护专题报告制度,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实现全覆盖。坚决落实环保督察整改要求,中央、自治区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按期完成。制发《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实施细则》,落实差异化监管措施。成立旗县林草执法中队和基层林草工作站,修订相关制度,颁布7部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

(通辽大地满目郁翠,绘就生态美景。图片来源活力内蒙古微信公众号)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通辽市将持续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始终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断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稳步前行,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通辽力量。(斯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