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乌兰察布

集宁区:产业为笔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近日,记者来到马莲渠乡李长庆村设施农业产业示范园看到,一座座标准化蔬菜大棚在阳光下整齐排列,棚内暖意融融,一串串色泽鲜亮的小番茄挂满藤蔓,果实饱满、果香四溢,在棚内灯光的映衬下更显诱人。几十名工人穿梭在藤蔓间,小心翼翼地采摘成熟的果实,随后装入包装盒中,准备运往市场。

  “我们引入的这种新型种植模式,能实现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土地产出效益是传统种植的3至5倍。待农产品深加工区建成后,还能延伸出速冻果蔬、果蔬汁等产品,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即便在农产品销售淡季,也能通过加工产品保障收益。”李长庆村设施农业产业示范园负责人冯林志一边察看番茄长势,一边向记者介绍,“现在种出来的小番茄品质好、产量高,不愁售卖,还能带动村里120余名村民实现稳定就业,每人每天收入100多元,大家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离开蔬菜大棚,记者走进白海子镇泉脑村宏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肉牛养殖基地,只见干净整洁的牛舍内,数百头西门塔尔肉牛毛色光亮、神态悠闲,饲养员正按照科学配比投放饲料。基地负责人介绍,目前,合作社有标准化牛舍3000平方米,围栏活动场地2000平方米,存栏肉牛超200头,从品种改良到疫病防控再到销路对接,已形成一条完整的肉牛产业链。

  “以前在家只能种几亩地,一年到头挣不了多少钱。现在在基地上班,管吃管住,一个月能拿5000多元工资,还能跟着技术员学养殖技术。”正在给肉牛添料的村民薛旭脸上满是笑容,“这日子比以前强太多了,腰包是一天比一天鼓。”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强则农民富。像这样规模大小的种植养殖基地,泉脑村共有十个,涵盖肉牛养殖、特色种植、家禽繁育等多个领域。这些基地统一采用“支部+农户+合作社”的联动模式,共同撑起了村集体经济的“四梁八柱”,形成了“一户带一片、多片连一村”的产业发展格局。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成为关键。”白海子镇泉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飞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以肉牛养殖作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肉牛分割车间,让村集体经济更强,村民腰包更鼓,乡村发展更具后劲,筑牢新时代乡村发展根基。

  (刘鹏 王鑫宇)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