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乌海

固态电池+可降解材料!乌海打造产业新名片

  近年来,乌海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以培育固态电池材料及装备制造、可降解材料等产业链为转型突破口,着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小而精、小而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固态电池凭借其更高的安全性、显著提升的能量密度以及更长的循环寿命等核心优势,已成为下一代电池体系的重要发展方向。乌海市立足“煤—焦炭—沥青—针状焦—石墨负极材料”的产业基础,将固态电池产业作为产业转型主攻方向之一,加速布局固态电池全产业链。

  清陶(乌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固态电池项目。

  11月17日,记者走进位于乌海海勃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清陶(乌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企业中控室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设备运行参数,工作人员精准监控着每一个生产环节。

  作为乌海市打造固态电池产业的重点项目,清陶能源固态电池项目总投资50亿元,规划建设年产5万吨固态电池专用材料、10GWh固态电池及储能系统,并配套建设风光新能源与储能电站。

  “目前,项目一期已全部建成,首批试生产产品已交付客户,正在进行性能验证,待全面投产后将为区域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企业生产总监赵强军说。

  如今,通过延链补链强链,依托煤焦油深加工及下游负极材料、锰系正极材料产品优势,乌海市已初步形成固态电池全产业链发展生态。

  2025年乌海固态电池产业发展大会。

  不久前,2025年乌海固态电池产业发展大会的举办,为乌海市布局固态电池产业注入了强劲动力。会上,乌海市发展固态电池产业的独特优势得以清晰展现:从上游看,乌海市及周边地区固态电池原材料供应充足,煤基新材料基础扎实,且正打造以绿电为主的能源供给体系;中游可依托现有基础发展关键材料、承接电芯生产线,实现本地化配套降本;下游则有丰富的应用场景,能就近形成“研发—材料—电芯—储能—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由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负极材料项目。

  目前,乌海市已规划建设1700余亩固态电池产业园,打造首家自治区级新能源新材料院士工作站,清陶、国轩等行业龙头相继落地,正极材料、石墨负极、独立储能电站等项目陆续投产,“一块煤到一座储能电站”的产业体系加速成型。预计到2030年,乌海市固态电池产业链产值将突破215亿元,正负极材料产能达20万吨,固态电池产能达30GWh,成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增长极。

  可降解材料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经微生物作用能在一定时间内分解为二氧化碳、水等无害物质的新型材料。可降解材料的生产,离不开核心中间体BDO的支撑;而BDO的规模化产出,又与乌海市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深度契合。依托煤炭资源禀赋与化工产业基础,乌海市正将BDO产业链打造成转型发展的“硬核支撑”。

  东源科技BDO一体化项目。

  走进位于乌海乌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蒙古东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大型生产装置与储罐巍然矗立,纵横交错的管道织就“工业森林”。焦煤与石灰石在1800℃熔炉中淬炼为电石,电石与甲醇反应生成BDO液体,最终转化为氨纶面料、可降解地膜等终端产品——这条完整的产业链,让每吨煤炭的价值实现数倍跃升。

  目前,东源科技已建成“煤—电石—BDO—生物降解塑料”全产业链,年产能达30万吨,产品远销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

  “依托乌海煤化工产业集群优势,我们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构建起‘煤—电—石灰石—电石—BDO—生物降解聚酯产品’的循环产业模式。”东源科技总工程师张宏伟介绍。

  放眼乌海市,可降解材料产业项目建设热潮涌动。广锦新材料BDO—PBAT一体化项目现场,塔吊林立,管廊纵横,预示着又一条“煤、石灰石—电石—BDO—生物降解塑料”闭环产业链即将贯通。君正集团绿色低碳可降解塑料循环产业链项目、美邦中科新材料、杰特绿能科技等一批重点项目或投产或加快建设……它们共同勾勒出乌海市可降解材料产业“枝繁叶茂”的生动图景。

  BDO等可降解材料样品展台。

  截至目前,乌海市已建成BDO产能129.2万吨/年、PTMEG产能30.4万吨/年、GBL产能10万吨/年,并持续推动延链补链强链,构建起可降解材料、高端纤维、锂电池溶剂等多条下游深加工产业链。

  固态电池、可降解材料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乌海市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十四五”期间,乌海市全社会研发总投入突破34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04%提升至1.46%;设立18亿元产业基金,科技金融产品释放贷款余额超百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从30家增至4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27家,自治区企业研发中心翻倍至48家,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持续而坚实的核心动能。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郝飚

编辑:朱国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