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恩和社区,63 岁的张敬珊有个亲切的称号 ——“社区编曲人”。退休前,她是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的音乐教师;退休后,她化身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先行者、社区文化生活的领航员、联户长队伍的排头兵,用音乐教师特有的耐心与智慧,将邻里疏离、矛盾纷争的 “杂音”,编织成和谐共处、其乐融融的幸福 “和弦”。

采访过程中的张敬珊
文化赋能,让文明实践有声有色
午后的恩和社区活动室,永远飘着淡淡的香皂味与排练特有的汗气。“脚跟先落地,重心慢慢移”,张敬珊挺直脊背,迈着标准的示范步,带领阿姨们校准舞步节拍。曾经凌乱的脚步、窃窃的嘀咕,在她温柔的引导下,渐渐化作整齐的步伐与爽朗的笑声。
这份对 “节拍” 的执着,源自她数十年的教学生涯。2015 年,社区文艺招募的通知唤醒了她沉寂的 “教学本能”。从最初的旁观到主动牵头,她成立 “舞出风采・舞动奇迹艺术团”,开办体态与旗袍课程,将老年大学的专业知识带到社区。她独创 “拆解教学法”,把复杂动作拆成小节,把合唱技巧化为气息、元音练习,用 “以老带新、手把手教” 的方式,让年过六旬的邻居们敢上台、爱表现。

张敬珊和她的旗袍队
如今,社区的文化舞台愈发精彩:《五星红旗》旗袍走秀展现家国情怀,群口快板《谁不说咱家乡美》赞颂故土新颜,合唱《永远跟党走》传递赤诚之心。从街道到市级赛事,她带队拿下数十个奖项,更让文化活动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鲜活载体 —— 孩子们在她的指导下锤炼朗诵功底,老人们在歌舞中重拾自信,“老带少” 的传承让文明之花在代际共学中悄然绽放。她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着老歌和弦与快板改词,夹着演出海报与合影,成为社区文化生活最生动的档案。
联户走心,让基层治理有温有度
“我不是居委会干部,我是邻居。” 这是张敬珊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联户长,她的脚步遍布社区楼栋,敲门、倾听、解忧,用最朴实的方式搭建起邻里沟通的桥梁。楼内争执升级动手,她第一时间找车送医、多方协调,用一杯热茶化解剑拔弩张;发现饭店卫生隐患,她坦诚提出整改建议,促成环境改善让居民安心;谁家漏水、谁家孤寡、谁家有难解的纷争,只要门还开着,她就愿意走进去聊聊家常,把矛盾拉回生活场域。“很多矛盾不是理不清,而是心离得太远。” 她始终相信,基层治理的温度,藏在耐心倾听的耳朵里,躲在换位思考的共情里,显在真心实意的行动里。

张敬珊和她的团队获得的荣誉
这种 “柔软的治理能力”,与她的文化服务一脉相承。上一刻还在带队排练快板,下一刻就去化解楼道纠纷;刚帮老人理顺旗袍领口,转头就为邻里调解琐事。她将文化活动中凝聚的信任,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动力,让社区治理不再依赖文件与规定,而是靠邻里间的熟络与温情,一点点筑牢和谐根基。街道设立的专项经费、社区建立的 “传帮带” 机制,更让这份 “走心治理” 有了制度支撑,形成良性循环。

张敬珊和她的合唱团
以爱坚守,让平凡日子有光有彩
张敬珊的坚持,藏着不为人知的倔强与热爱。2022 年,为备战区级健身操比赛,她骑车摔伤仍带伤排练,最终打封闭针上阵;同年 10 月,严重交通意外让她断了七根肋骨,拆线后不到一周,她又偷偷溜进活动室锻炼。“动不了我也得动,不能让自己倒下。” 这份执拗,源于对社区、对邻里的深厚感情。
她的课堂没有固定课表,却永远向需要的人敞开;她的工作没有硬性指标,却把 “让大家开心” 当作最高标准。有人问她这么大年纪为何还要折腾,她笑着回应:“人要真闲下来,就老得快。” 这份 “折腾”,让社区活动室从简单的场地,变成了温暖的 “第二家园”;让退休后的日子,不再只有厨房与阳台,还有舞台与掌声;让孤独的老人找到归属感,让陌生的邻里变成亲人。
如今,恩和社区已聚拢 93 位文艺骨干,形成了独特的 “有声文化”—— 舞步里藏着生活韵律,歌声中飘着幸福味道,邻里间透着和谐温情。张敬珊就像一颗坚韧的 “纽扣”,把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缝进社区公共的织布里;更像一位温柔的 “编曲人”,用一生的耐心与热爱,将琐碎的日常调成悦耳的和弦。
在恩和社区,提起 “张老师”,没人不竖起大拇指。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内涵,展现了基层治理的柔性力量,更证明了平凡人也能通过坚守与热爱,让生活绽放别样光彩。这曲由她牵头谱写的社区幸福和弦,还在继续奏响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