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阿拉善

逐光而绿 向新而行!阿拉善奋力书写现代能源经济新篇章

  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既是内蒙古肩负的重大责任,也是内蒙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宝贵机遇。近年来,阿拉善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深刻把握阿拉善在全国、全区工作大局中的职责使命,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阿拉善新篇章。

  朔风掠过腾格里沙漠,300米高空之上,一面5000平方米的“巨伞”迎风舒展,通过牵引缆绳将强劲的风能转化为电能……这并非科幻场景,而是我国高空风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核心装备在阿拉善左旗完成全流程试验的震撼一幕。这不仅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工程化应用迈出关键一步,更展现出阿拉善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据了解,相较于传统风电,高空风能具有密度大、稳定性高的显著优势。此次试验成功实现了5000平方米及双1200平方米捕风伞的开收伞,攻克了捕获与转化的核心技术,为阿拉善乃至全国的新能源开发打开了更具成本竞争力的陆基技术新路径。

  高空捕风,是阿拉善立体化开发新能源的向上探索。与之形成天地协同的,是向广袤沙海要效益的“蓝色革命”。

  “以前风沙让人睁不开眼,现在光伏板连成片,底下种的梭梭、花棒都活了,咱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阿拉善左旗居民丁志仁的感慨,道出了腾格里沙漠的巨变。在内蒙古华电腾格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371万块光伏板于沙丘之上整齐排列,构成一望无际的“蓝色海洋”。板上,阳光“生金”,年发电量超17亿千瓦时;板下,草方格与创新的PLA生物降解沙袋沙障纵横交错,牢牢锁住流沙;板间,梭梭、花棒等沙生植物牢牢扎根,昔日的不毛之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为千万千瓦级重点项目,该基地自启动时便肩负“治沙+发电”的双重使命。据基地沙障铺设组人员王耀强介绍,PLA技术以木薯、玉米等植物淀粉为原料,制成聚乳酸纤维袋,就地填沙铺设,既防风固沙又避免二次污染,与草方格构成“传统+科技”的固沙组合。截至目前,项目已完成治沙5.38万亩。待200万千瓦光伏项目全容量投运,年发电量可满足约130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

  依托富集的风光资源,阿拉善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全面提速。目前,全盟已建成并网新能源项目104个,总装机规模达1060万千瓦,占全盟电力总装机的86%。2020年以来,全盟新能源装机年均增长率达48%,从145万千瓦跃升至1060万千瓦。

  在大规模开发的背后,源网荷储正为能源体系提供关键支撑。于2025年10月开工的阿拉善高新区20万千瓦/80万千瓦时电网侧独立新型储能电站,总投资8.6亿元,预计2026年8月投运。该项目将利用电化学储能技术,实现新能源电力的“削峰填谷”,大幅提升电网对波动性风光发电的消纳能力。

  “引进企业不是简单‘招商引资’,而是要选准‘生态+产业’的契合点。”阿拉善左旗发展改革委主任叶涛表示,“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项目引进时严格把关,优先选择能带动治沙、促进就业的企业。同时,通过政策扶持、基础设施配套等举措,推动企业形成‘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的协同模式,让荒漠不仅能变绿洲,还能变‘粮仓’。”

  据悉,内蒙古华电腾格里基地全部投产后,将完成治沙近22万亩,每年向江西等中东部地区输送绿电约400亿千瓦时,预计拉动上下游产业投资约1200亿元。

  从腾格里沙漠的“蓝色海洋”到苍穹之下的“捕风之伞”,从储能的“电力粮仓”到绿氢的“零碳燃料”,阿拉善正以“引进一个项目、改善一片生态、带动一方增收”的扎实行动,深刻诠释着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建设的战略内涵。向新而行,不仅为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筑牢了绿色根基,更以“能源+生态+民生”的共赢模式,展现出新质生产力的强大生命力,为全国沙区治理与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阿拉善方案”。王萍 徐晓玲 侍新元

编辑:张圆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